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三线琴
三线琴(拼音:sān xiàn qín)是京族弹拨弦鸣乐器。亦即京族三弦。形制独特,音色浑厚,常用于独奏和民歌伴奏,深受京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山心、万尾和巫头等地。
由花昼于2022-01-27整理
光拢
光拢(拼音:Guāng lǒng)又称光弄。“光弄”为大鼓,“嘎”是舞蹈之意,即大鼓舞。傣族棰击膜鸣乐器。傣语“光”为鼓。“拢”或“弄”均为大,意 为大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孟连、耿马等地。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鼓”之称。
由ky于2022-01-27整理
老胡
老胡(拼音:shù kōng hóu)胡形制类似于今天的低音板胡,负责演奏旋律的主干音。
由长乐于2022-01-27整理
四弦奚琴
四弦奚琴(拼音:sì xián xī qín)( 改革奚琴·四弦奚琴)朝鲜族弓拉弦鸣乐器。20世纪60年代, 朝鲜族奚琴演奏家李一男等制作成功改革奚琴和四弦奚琴,已用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专业音乐艺术团体中。
由桑白于2022-01-28整理
韵板
由华夫饼于2022-01-25整理
韵板(拼音:yun ban)属体鸣乐器中敲击体鸣乐器类。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纳西胡琴
纳西胡琴(拼音:nà xī hú qin)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由陌上花于2022-01-28整理
库布孜
由不知桃夏于2022-01-28整理
库布孜(拼音:kù bù zī)是哈萨克族等中亚民族传统乐器,创始人为八世纪末的萨满巫师库尔库特。汉文又译作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鹰笛
由秋色于2022-01-26整理
鹰笛(拼音:yīng dí),由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别称骨笛、鹰骨笛、惹。鹰笛有两种,一种是藏族鹰笛,另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常用于独奏。
双管竹叶笛
由钟离于2022-01-29整理
双管竹叶笛(拼音:shuāng guǎn zhú yè dí)侗族单簧气鸣乐器。侗语称拔奔或纪拔昧。拔奔意为用竹叶作簧的笛子。纪拔昧意为用叶子作簧的笛子。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双管马布
双管马布(拼音:shuāng guǎn mǎ bù)彝族独有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甘洛、越西、美 姑等地。
由Eno Elvis于2022-01-29整理
喀什热瓦普
喀什热瓦普(拼音:kā shí rè wǎ pǔ),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这种热瓦普,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最适于独奏,也可参加乐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由山霁于2022-01-26整理
低音笙
低音笙(拼音:dī yīn shēng),笙的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笙多为17 簧。解放后试制成功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簧数多种。
由亦寒于2022-02-07整理
陶铃
由爱在西元于2022-02-17整理
陶铃(拼音:Táo líng),古代摇击体鸣乐器,是把撞击发声的两个部分合为一体,通过外力作用使之发出声响的一种乐器。
鼍鼓
鼍鼓(拼音:tuó gǔ)用鼍皮蒙的鼓。其声亦如鼍鸣。;鼍鸣声。(“鼍”又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其皮可以蒙鼓。)
由烟雨燕双飞于2022-02-18整理
汉小筝
由阿轺于2022-03-19整理
汉小筝是一款由南京艺术学院古筝硕士研究生毕业史健先生和敦煌大师傅高徒共同研发制造一款方便携带,精巧可爱,音色优美的小型古筝乐器。
竹捣筒
竹捣筒(拼音:zhú dǎo tǒng)属于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高山语称塔刊,即竹子之意。流行于台湾省。由盛水器具发展而成的竹捣筒,是高山族邵部族人民创制的民间乐器。1980年10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福建代表团用这套竹捣筒参加了富有台湾地方特色的高山族民间歌舞《杵乐》的演出。天幕现出日月潭夜景,杵歌委婉,姑娘们边歌边舞。圆润明亮的竹捣筒声,清脆悦耳的木叶声,伴随着浑厚的乐杵声,姑娘们踏着轻快的节奏翩翩起舞,把观众带到日月潭畔和阿里山下。用乐杵和竹捣筒演奏的《杵乐》,淳朴、清新而富有诗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钟离于2022-01-26整理
南溪哈号
哈号(拼音:Nán xī hā hào)是一种几近失传的乐器,为瑶族先民所创,与瑶族乐器中的角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嫩竹削制而成。
由向日葵于2022-04-11整理
龙头三弦
龙头三弦(拼音:lóng tóu sān xián)是白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琴首饰以龙头而得名,白语称匈子加。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等地。
由一口泡芙于2022-01-26整理
双排弦箜篌
双排弦箜篌(拼音:shuāng pái xián kōng hóu)是我国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箜篌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沿袭着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但这种现象,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变了。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在箜篌领域中首先创制成功双排弦箜篌,不仅使箜篌的结构和演奏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在音响效果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已用于音乐实践中,并首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箜篌。
由氯化钠于2022-01-27整理
弓琴
弓琴(拼音:gōng qín)是弓琴弹拨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原始,发音柔弱,音色动听。常用于民歌或舞蹈伴奏。流行于台湾原住民中的布农、邹等民族聚居地区。
由汾酒于2022-01-27整理
首页
上一页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