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 建鼓
    由华夫饼于2022-01-28整理
    建鼓(拼音:Jiàn gǔ),古称足鼓、晋鼓、楹鼓、植鼓、悬鼓。蒙古、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曾为历代宫廷所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青海等省区的喇嘛寺院及汉族广大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喇嘛寺院中的建鼓,鼓身木制,鼓体短而圆,鼓长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30厘米。室内演奏时,将直贯鼓身的木柱插入木座,双手执棰击奏;室外演奏时,左手持握木柱,右手执单棰击奏,发音清脆明亮,用于寺院法事场合。
    建鼓
    建鼓
    建鼓
  • 独弦胡琴
    独弦胡琴(拼音:dú xián hú qín)琴形、结构与二胡相似,演奏者自制自用,故用材和规格尺寸不一。琴杆多使用桐木制作,常见者45厘米~50厘米。上端琴头呈方柱形,平顶无饰。
    由山霁于2022-01-28整理
    独弦胡琴
  • 牛角
    由迦夜于2022-01-24整理
    牛角(拼音:Niujiao),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是汉、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我国的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
    牛角
    牛角
  • 四弦奚琴
    四弦奚琴(拼音:sì xián xī qín)( 改革奚琴·四弦奚琴)朝鲜族弓拉弦鸣乐器。20世纪60年代, 朝鲜族奚琴演奏家李一男等制作成功改革奚琴和四弦奚琴,已用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专业音乐艺术团体中。
    由桑白于2022-01-28整理
    四弦奚琴
  • 边鼓
    由尼禄于2022-01-28整理
    边鼓(拼音:biān gǔ)是壮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在壮族铜鼓乐(常由4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替演奏)合奏中,边鼓是主要的衬托乐器,常用于铜鼓乐合奏和道公歌舞伴奏。
    边鼓
    边鼓
  • 朗多依
    朗多依(拼音:lǎng duō yī)形似二胡,琴筒、琴杆、弓杆均用竹制,琴筒一端蒙笋壳为面,弦和弓弦用“鸡螺丝”细藤制作。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演奏,音色柔和,音量较小。民间用于独奏自娱。
    由凉凉月色于2022-01-28整理
    朗多依
  • 斯布斯额
    由某某于2022-01-25整理
    斯布斯额(拼音:sī bù sī é),也译作斯布孜额、斯比斯额,哈萨克族的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斯布斯额
    斯布斯额
    斯布斯额
  • 合欢箫
    由雨童于2022-01-25整理
    合欢萧(拼音:Hé huān xiāo),壮族一种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带农村。
    合欢箫
    合欢箫
  • 四弦胡
    四弦胡(拼音:sì xián hú)四弦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曲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天峨县一带。
    由梦昱于2022-01-28整理
    四弦胡
  • 呃吱
    呃吱(拼音:è zhī)呃吱状与琵琶相似,更近似于傣族玎罕。多为演奏者自制自用,故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多为45厘米左右,小者仅有30厘米,大者可达60厘米。演奏时有坐姿、立姿两种。
    由CT.于2022-01-28整理
    呃吱
  • 纳西琵琶
    由夏浩东于2022-01-25整理
    纳西琵琶(拼音:nà xī pí pá)纳西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外观与汉族地区琵琶相似,但体积较大,音箱较为扁薄,保留着古老的形制。
    纳西琵琶
    纳西琵琶
    纳西琵琶
  • 朝尔
    朝尔(拼音:cháo ěr)又称抄兀。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地。
    由湛鹰于2022-01-28整理
    朝尔
  • 双管马布
    双管马布(拼音:shuāng guǎn mǎ bù)彝族独有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甘洛、越西、美 姑等地。
    由Eno Elvis于2022-01-29整理
    双管马布
  • 巴拉曼
    由橘子猫于2022-01-29整理
    巴拉曼(拼音:bā lā màn)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双簧气鸣乐器。民间又称皮皮、毕毕、巴拉曼皮 皮。汉文史籍中曾译作巴拉满。它还有芦笛、芦管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各地,尤以南疆和田、麦盖提、莎车,东疆鄯善、吐鲁番等地最为盛行。
    巴拉曼
    巴拉曼
    巴拉曼
  • 细筚篥
    细筚篥(拼音:xì bì lì)朝鲜语称“草劈力”,民间俗称“管子”。源于古代筚篥。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竖吹双簧气鸣乐器。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适于演奏朝鲜族风格的乐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朝鲜族聚居地区。
    由小小瞬于2022-01-29整理
    细筚篥
  • 布利亚
    布利亚(拼音:bù lì yǎ),又称竹号,怒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
    由迦夜于2022-01-26整理
    布利亚
  • 小钹
    由阿蘅于2022-01-26整理
    小钹(拼音:Xiǎo bó​),又名小镲,由响铜制成,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构造简单。是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
    小钹
    小钹
    小钹
  • 双管鼻笛
    由vespa于2022-01-26整理
    双管鼻笛(拼音:shuāng guǎn bí dí),又称双管鼻箫、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高山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台湾。
    双管鼻笛
    双管鼻笛
    双管鼻笛
  • 扎布令
    扎布令(拼音:zhā bù lìng),又称陶笛、德林、扎令、列丝,藏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和藏北高原牧区。
    由雾凇于2022-01-26整理
    扎布令
  • 乐杵
    由象牙山首富于2022-01-26整理
    乐杵(拼音:Lè chǔ)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台湾省各地。由起初一种舂米劳动的工具——木杵发展演变而成的。常采用红樟木等硬木制作,其形呈两头粗、中间细的长棰,规格不一,大小长短有别。每根发一音,5根以上可以合敲成歌。
    乐杵
    乐杵
首页 上一页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 首页

  • 搜索

  • 发现

  •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