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笙
由F.JCLOVE于2022-02-23整理
笙(拼音:shēng)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
巴乌
由象牙山首富于2022-01-27整理
巴乌(拼音:bā wū),别名把乌、各比、拜、比鲁、乌勒,竹管铜簧乐器,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
坠胡(曲胡)
坠胡(曲胡)(拼音:zhuì hú)中国擦奏弦鸣乐器。又称曲胡、二弦。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是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由钟离于2022-01-27整理
纳格拉
由肖毅于2022-01-27整理
纳格拉(拼音:Nà gélā)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身用铁铸成,故汉族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铜角
由岚玖于2022-01-24整理
铜角(拼音:Tongjiao),是乐器“角”中的一种,号角用铜制故称,音色雄壮有力。通体仿照牛角用薄铜片制成,是中国北部、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间乐器。形态分两类:一种仿牛角,体弯;另一种直,作长锥筒形。古代宫廷仪仗乐盛用。
敔
由南丘于2022-01-28整理
敔(拼音:yǔ)是中国古乐器。形状像伏虎,木制涂漆,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即木片)。演奏时,奏者要站在敔旁,把敔放在木架上,以籈zhēn刮动发声,表示音乐的停止。
錞于
由辞惘于2022-01-28整理
錞于(拼音:chún yú)最早兴起于北方,在中原地区,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其后逐渐向西传播,春秋晚期开始为西南地区的巴人所接受,被用于西南各族的战争、祭祀、诅盟活动之中。
独弦琴
由花昼于2022-01-25整理
独弦琴(拼音:dú xián qín)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又称独弦匏琴、一弦琴,独弦琴最初只为诗人吟诗伴奏,后来发展为歌舞伴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尤常与洞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于独奏,亦可参加重奏或为歌舞伴奏。在民族乐队中,独弦琴往往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演奏手法独特,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音色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长抒情的旋律。
铙
由苏肆于2022-01-26整理
铙(拼音:náo)又称为执钟,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用在军中,作用是给出停止击鼓的指令。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八宝铜铃
由离去之原于2022-01-27整理
八宝铜铃(拼音:Bā bǎo tóng líng),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弧形叉为马脚,两端各系四个鸡蛋大的铜铃(共八个铜铃),马头一端还系些五寸长、一寸宽的五色布条(或麻丝)为马鬃。表演时,手握铃把按节目情节摇抖铜铃零当啷响,悦耳动听。表演铜铃舞的人数一般为八人,多则是有一二十人但都头戴凤冠帽,腰系八幅罗裙(红、黄、蓝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当今的百折裙),在一平地(或院坝)表演活动。
筒钦
由chen于2022-01-25整理
筒钦(拼音:Tongqin),又称“莽筒”、“铜冬”、“铜洞”、“大铜角”等。是藏族、蒙古族吹奏乐器,喇嘛教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低音乐器。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喇嘛寺庙中。在藏族地区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碰铃
由日记里的汤姆于2022-01-26整理
碰铃(拼音:Pèng líng)古代称铃钹。是满、蒙古、藏、纳西、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丁夏。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民间又有撞铃、双磬、声声、水水等名称,陕西则称甩子,也有简称为铃的。它的形状如铃,铜制,一付两个,用绳穿连,互相撞而发音,无固定音高。常用于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为节奏乐器。
坠琴
坠琴(拼音:zhuì qín)坠琴也称坠子、坠弦,传统拉弦乐器。是河南曲艺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
由晚荣于2022-03-03整理
串铃
由桑白于2022-01-27整理
串铃(拼音:Chuànlíng),这是用金属串成的马蹄形(或半圆形、棒形等)的若干个小铃,通过敲击、抖动或摇晃引起的振动而发音。音色清脆,音量较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属于散响类的乐器,比较常见在儿童乐曲中。在表演时尤其要掌握节奏插入的时机,一般在音乐的强拍或弱拍上使用。
战鼓
由孤勇者于2022-01-27整理
战鼓(拼音:Zhàngǔ)大小不一,以鼓面直径而分,有27、33、40、46和54厘米五种规格,它们的鼓身分别高17、20、24、30和34厘米。制作战鼓用材与堂鼓相同,但鼓身也可用椴木制作,中部装有2—4个鼓环。用木棰演奏。战鼓在古代用在战场上,起到发送命令、振奋士气的作用,现代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和锣鼓队中。
小忽雷
由沈梦溪于2022-01-28整理
小忽雷(拼音:Xiǎo hū léi),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称龙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民间流传甚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代制作的小忽雷一件,被誉为稀世珍宝。
排萧
由卷鹅于2022-01-25整理
排萧(拼音:pái xiāo),又被称作潘笛、凤尾萧,一种古老的乐器,在中国、南美洲、欧洲、非洲古代都有发现。用若干长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连接起来,直接用口吹,每个管发出一个音,通过连续吹不同的管展现旋律。
葫芦笙
由薄暮于2022-02-07整理
葫芦笙(拼音:hú lu shēng),别称布若,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民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大锣
由向日葵于2022-02-18整理
大锣(拼音:dà luó)属锣的一种,因面较大 故称大锣。它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大锣种类较多,各地流行的形制不尽相同,其中京锣,苏锣等是较常用的两种。
管子(筚篥)
由南丘于2022-03-15整理
管子(拼音:guǎn zi)一种吹管乐器。在中国古代称为"筚篥"或"芦管"。其构造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
首页
上一页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