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泥哇呜(牛头埙)
由梦昱于2022-01-26整理
泥哇呜(拼音:ní wa wū),又称牛头埙、哇呜子、泥吹吹、吹吹子、泥箫、泥娃娃、啊欧子,泥牛埙和牛角箫,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龙头三弦
龙头三弦(拼音:lóng tóu sān xián)是白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琴首饰以龙头而得名,白语称匈子加。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等地。
由一口泡芙于2022-01-26整理
大鼓
由离去之原于2022-01-27整理
大鼓(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堂鼓,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打击乐器。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鼓身外观颜色多为红色,少数是黑色、木材色。大鼓由一个单鼓槌敲击,被称作大鼓槌,两面的头都可使用,头上包着羊毛或毡子。通常敲击时,是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
叮咚
由棠舟于2022-01-25整理
叮咚(拼音:Dingdong)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在黎族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打叮咚,并把它看作自己心爱的乐器,还编了许多叮咚民歌,每逢过年过节或集会庆祝就会一边演奏、一边歌唱。
棒棒
棒棒(拼音:Bàng bàng)是一种民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由小饼干于2022-01-25整理
赛依吐尔
赛依吐尔(拼音:sài yī tǔ ěr),是塔吉克族富有特色的弹拨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其邻近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
由夜夜于2022-01-26整理
骨板子
骨板子(拼音:Gǔ bǎnzi)是回族、汉族互击体鸣乐器。回族称羊香板、羊扇板。流行于宁夏、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骨板子已用于歌舞伴奏,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奏乐器。凡年节喜庆场合,常由奏者自击自舞。
由ky于2022-01-26整理
盘铃
盘铃(拼音:pán líng),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叭口形。铃高4厘米~6厘米,铃口边缘外翻,有一圈较平的宽边,直径10厘米~16厘米,铃壁较厚。盘的中心钻有细孔,细孔中穿以带圆环的木螺丝,与盘底木制铃柄相接。盘内圆环中系有金属铃舌,其活动范围正值铃口的宽边上。在铃柄的末端系有红绸带作为装饰。
由F.JCLOVE于2022-01-26整理
板鼓
由风月呢喃于2022-01-27整理
板鼓(拼音:bǎn gǔ)一种打击乐器,又名单皮、班鼓。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是中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
火者
火者(拼音:huǒ zhě),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由Eno Elvis于2022-01-27整理
胡琴
胡琴(拼音:hú qin)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由尼禄于2022-01-27整理
八角鼓
由尘夕于2022-01-28整理
八角鼓(拼音:bā jiǎo gǔ),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柳琴
由chen于2022-01-25整理
柳琴(拼音:Liǔ Qín)是起源于清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外形非常民间化,又名土琵琶,原流行于苏、鲁、皖等省。现流行于全国各地。 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
圆鼓
圆鼓(拼音:Yuán gǔ)是满族、朝鲜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满语称铜肯,又称抬鼓。朝鲜族又称扁鼓、民鼓。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盛行。
由八日蝉于2022-01-28整理
短箫
由默妍于2022-01-25整理
短箫(拼音:duǎn xiāo),朝鲜族竖吹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
筚总
筚总(拼音:bì zǒng)是景颇族、德昂族单簧气鸣乐器。因流行地区的不同、民族支系和各地方言的差别,又称筚满 、弄盏、筚也、蒙约、格朗、阿柬三筚、阿吉三筚等。流行于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瑞丽、陇川、盈河、梁河和保山地区腾冲、龙陵等地。
由卷鹅于2022-01-29整理
多朗热瓦普
喀什热瓦普(拼音:duō lǎng rè wǎ pǔ)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又译称刀郎热瓦普、多兰热瓦普。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巴楚、麦盖提和莎车等地。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作,是“哈密 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由天井于2022-01-26整理
铎
由花昼于2022-02-17整理
铎(拼音:duó),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铜制打击乐器,与铃类似而略大。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多用于军旅。其形制略近于甬钟,但比钟小
柷
由天井于2022-02-18整理
柷(拼音:zhù)是中国汉代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的打击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属于“八音”中的“木”。用于宫廷雅乐,击响时表示乐曲开始。
骨哨
由秋色于2022-02-18整理
骨哨(拼音:Gǔ shào),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声调。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其中鹿科动物居多,仅鹿角即有400多件,可知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
首页
上一页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