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 蜂鼓
    由八日蝉于2022-01-28整理
    蜂鼓(拼音:Fēng gǔ),瓷制混合击奏膜鸣乐器,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瑶族和毛南族等民族的一种细腰鼓。因其腰细、两头粗、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也称“岳鼓”“横鼓”“勐咽”“如叨”“长鼓”“腰鼓”“瓦鼓”“黄泥鼓”。
    蜂鼓
    蜂鼓
    蜂鼓
  • 特磬
    由碍与暧于2022-01-28整理
    特磬(拼音:tè qìng),特悬磬,玉或石制。 殷墟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
    特磬
    特磬
  • 库布孜
    由不知桃夏于2022-01-28整理
    库布孜(拼音:kù bù zī)是哈萨克族等中亚民族传统乐器,创始人为八世纪末的萨满巫师库尔库特。汉文又译作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库布孜
    库布孜
    库布孜
  • 竹杠
    由Fucui于2022-01-26整理
    竹杠(拼音:zhú gàng),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的京族互击体鸣乐器。由枕杠和击杠组成。枕杠两根,多用楠竹制作,杠长约300厘米、杠径9厘米~10厘米。击杠八根,也用硬竹制作,杠长约340厘米、杠径4厘米~5厘米。
    竹杠
    竹杠
    竹杠
  • 弹布尔
    弹布尔(拼音:tán bù ěr),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域宽广,音色清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由天井于2022-01-26整理
    弹布尔
  • 双勒浪
    双勒浪(拼音:shuāng lè làng)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双勒浪,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形制与布依族单管勒浪相同,由长短、粗细、音高相同的两支勒浪并排绑扎而成。也有在两 支并列的管身上口,插入一根弯曲的连接管,共用一个簧哨。
    由卷鹅于2022-01-29整理
  • 镈
    由沈梦溪于2022-02-18整理
    镈(拼音:bó)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镈体型比钟大,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早期镈两侧多有鸟云形、虎形、或者夔形的“翼”,装饰华丽繁复。是古代汉民族大型单个打击乐器。
    镈
    镈
    镈
  • 连厢棍
    由尘夕于2022-01-26整理
    连厢棍(拼音:Lián xiāng gùn)又叫花棍、金钱棍、霸王鞭。是满、蒙古、彝、白、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我国北方、云南和中南一带盛行。
    连厢棍
    连厢棍
  • 瑶铃
    瑶铃(拼音:Yáo líng)是瑶族的摇击体鸣乐器。瑶族称铃。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那坡县等地。铃体用铜铸制而成。外形似钟,形制因流行地区不同而有异。
    由某某于2022-01-27整理
    瑶铃
  • 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拼音:fèng shǒu kōng hóu)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凤首箜篌在东南亚地区也被称为“桑柯”,在清代被称为“总稿机”。多用于宫廷礼乐,在民间较为罕见,一度失传。
    由陌上花于2022-01-27整理
    凤首箜篌
  • 京胡
    京胡(拼音:jīng hú)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由尼禄于2022-01-27整理
    京胡
  • 火者
    火者(拼音:huǒ zhě),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由Eno Elvis于2022-01-27整理
    火者
  • 低音艾捷克
    低音艾捷克(拼音dī yīn ài jié kè)又名哈尔扎克,维吾尔族拉弦乐器。清代列入加部乐。艾捷克乐器现有两种:一种仍保留共鸣弦,一种是没有共鸣弦的,常用的是后一种。
    由烟雨燕双飞于2022-01-28整理
    低音艾捷克
  • 马骨胡
    马骨胡(拼音:mǎ gǔ hú)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由尼禄于2022-01-28整理
    马骨胡
  • 纳西胡琴
    纳西胡琴(拼音:nà xī hú qin)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由陌上花于2022-01-28整理
    纳西胡琴
  • 蒙古族四胡
    蒙古族四胡(拼音:měng gǔ zú sì hú)指的是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由小何于2022-01-28整理
    蒙古族四胡
  • 克亚克
    克亚克(拼音:kè yà kè)是柯尔克孜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曾译作克雅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地。
    由岚玖于2022-01-28整理
    克亚克
  • 牛腿琴
    牛腿琴(拼音:niú tuǐ qín)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黔、桂、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
    由不知桃夏于2022-01-28整理
    牛腿琴
  • 忽雷
    由烟雨燕双飞于2022-01-25整理
    忽雷(拼音:hū léi)是一种颈式半梨形音箱的拨弦乐器,可见于唐代的典籍记载,唐代使用忽雷非常的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很少能看到忽雷这种乐器了,当然也就无人再会弹奏这种乐器,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忽雷
    忽雷
  • 考姆兹
    由离去之原于2022-01-25整理
    考姆兹(拼音:kǎo mǔ zī)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 斯等地。
    考姆兹
    考姆兹
首页 上一页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 首页

  • 搜索

  • 发现

  •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