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腰铃
由没头脑于2022-01-26整理
腰铃(拼音:Yāo líng)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的互击体鸣乐器。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用丝弦或细皮条串联三至五枚小铃,系缚于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圆木棍上端。
小箜篌
小箜篌(拼音:xiǎokōnghóu)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由亦寒于2022-02-28整理
夜箫
由黑猫不是喵于2022-01-26整理
夜箫(拼音:yè xiāo),别名寥,苗族单簧气鸣乐器,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丹寨、凯里、麻江、黄平、榕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三眼箫
由华夫饼于2022-05-24整理
三眼箫(拼音:sān yǎn xiāo),一种特色的民族乐器,为苗族中一重要分支长角苗特有,多见于贵州省织金县、六枝境内,以其独特的结构、声音、功能闻名。
嘟噜
嘟噜(拼音:dū lū),别名簇、洞箫,黎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琼中、保亭、乐东、昌江和海口等地。
由岚玖于2022-01-26整理
金刚铃
由孤勇者于2022-01-26整理
金刚铃(拼音:Jīngāng líng),是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止布、兹巴。汉族称法铃、西藏铃。历史久远,原为佛教密宗法器,由印度传入我国。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尤以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盛行。铃身外形似钟,下口圆,顶部及铃身用繁复花纹装饰,铃身内悬有铜制铃舌,用于喇嘛法事诵经及佛乐中。据专家介绍,金刚铃是修法时用的法器,柄端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铃形。
波晓呼
波晓呼(拼音:bō xiǎo hū),别名双箫、双笛,布依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三都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等地。
由关谷奇迹于2022-01-27整理
瑶族猴鼓
瑶族猴鼓(拼音:Yáozú hóu gǔ),瑶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其为《猴鼓舞》伴奏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 的上林县一带瑶族地区。在瑶族的达努节,人们集体表演《猴鼓舞》,高亢的鼓声,矫健的舞步,为节日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一连数日,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由湛鹰于2022-01-27整理
板鼓
由风月呢喃于2022-01-27整理
板鼓(拼音:bǎn gǔ)一种打击乐器,又名单皮、班鼓。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是中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
小鼓
由拙于2022-01-27整理
小鼓(拼音:xiǎo gǔ)是壮、侗、彝、土家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省区。小鼓多用于民间,过年时使用。基本与大鼓相同,只是鼓皮为羊皮, 且不敲的一面绷有多条响弦; 鼓棰使用两条硬木棰, 棰头较小,且不包任何外物。
那额
那额(拼音:Nà é),又称热巴鼓。藏族、门巴族棰击膜鸣乐器。汉族称藏族手鼓。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树、甘肃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等藏族地区。原为藏族宗教乐器。现已成为藏族“热巴舞”等民间歌舞离不开的伴奏乐器。汉语称“手鼓”。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及其他藏族聚居地区。
由没头脑于2022-01-28整理
手鼓
由花昼于2022-01-28整理
手鼓(拼音:shǒu gǔ)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四至六世纪敦煌北魏壁画中早已出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布巴
布巴(拼音:Mangtong),藏语称工东,汉族称大头号、布布号。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当卡寺和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黑经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中。
由Susan于2022-01-25整理
扎尼
扎尼(拼音:zhā ní)藏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牛角琴、牛角胡、马尾胡。历史悠久,形制古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以及藏族半农半牧广大地区。
由薄暮于2022-01-28整理
特磬
由碍与暧于2022-01-28整理
特磬(拼音:tè qìng),特悬磬,玉或石制。 殷墟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
牛腿琴
牛腿琴(拼音:niú tuǐ qín)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黔、桂、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
由不知桃夏于2022-01-28整理
箎
由汾酒于2022-01-28整理
篪(拼音:Chí),吹孔气鸣乐器。中国古老的横吹竹管乐器。《广雅》中记载此乐器有八孔,但《周礼》中记载此乐器有七孔,而随着宫廷雅乐的逐渐衰落,这一种中国乐器已很罕见。
竹梆
竹绑(拼音:Zhú bāng),是京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一般用于庆祝节日的到来。
由夏浩东于2022-01-26整理
扎木年
由苏肆于2022-01-26整理
扎木年(拼音:zhā mù nián)历史悠久,起源说法不一,从古代印度传入西藏的一种多弦乐器演变而成,根域《西藏王统纪》记载中,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的记载,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多数西藏学者认为扎木聂源于西藏本土,是藏族自己创造的乐器。
波列
波列(拼音:bō liè)是壮族双簧气鸣乐器。壮语又称比列、别列。壮语“波”、“比”、“别” 皆为吹,“列”为管,即吹管之意。汉族称壮族唢呐。是历史较悠久的民间乐器,经过改革,音色优美、音域扩展,已成为优良的独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宁明、 凭祥和南宁等地。
由Eno Elvis于2022-01-29整理
首页
上一页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