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萨巴依
由年糕于2022-01-26整理
萨巴依(拼音:Sà bā yī)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常用于歌舞伴奏,它既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又是男舞者的道具。在民间,萨巴依多数为演唱《麦昔列普》伴奏,增添热烈气氛。
盘铃
盘铃(拼音:pán líng),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叭口形。铃高4厘米~6厘米,铃口边缘外翻,有一圈较平的宽边,直径10厘米~16厘米,铃壁较厚。盘的中心钻有细孔,细孔中穿以带圆环的木螺丝,与盘底木制铃柄相接。盘内圆环中系有金属铃舌,其活动范围正值铃口的宽边上。在铃柄的末端系有红绸带作为装饰。
由F.JCLOVE于2022-01-26整理
叮咚
由棠舟于2022-01-25整理
叮咚(拼音:Dingdong)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在黎族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打叮咚,并把它看作自己心爱的乐器,还编了许多叮咚民歌,每逢过年过节或集会庆祝就会一边演奏、一边歌唱。
特磬
由碍与暧于2022-01-28整理
特磬(拼音:tè qìng),特悬磬,玉或石制。 殷墟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
句鑃
由一杯清酒于2022-02-17整理
句鑃(拼音:Gōu diào)是古时吴越地区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其形似钲,有柄可执,口朝上,以槌击之而鸣。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收藏有一套西汉时期的青铜句鑃。
镈
由沈梦溪于2022-02-18整理
镈(拼音:bó)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镈体型比钟大,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早期镈两侧多有鸟云形、虎形、或者夔形的“翼”,装饰华丽繁复。是古代汉民族大型单个打击乐器。
竹筒
由肖毅于2022-01-26整理
竹筒(拼音:zhú tǒng),哈尼族落击体鸣乐器。是由生活器具演变而来的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阿嘎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古称“熷”,指用竹筒为器皿,再经“烤”“烧”“蒸”“炖”等方法将食物致熟的烹调方法。竹筒也被制作成各种工艺品,笔筒、台历等,广为流行于市面上。
金刚铃
由孤勇者于2022-01-26整理
金刚铃(拼音:Jīngāng líng),是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止布、兹巴。汉族称法铃、西藏铃。历史久远,原为佛教密宗法器,由印度传入我国。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尤以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盛行。铃身外形似钟,下口圆,顶部及铃身用繁复花纹装饰,铃身内悬有铜制铃舌,用于喇嘛法事诵经及佛乐中。据专家介绍,金刚铃是修法时用的法器,柄端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铃形。
基诺竹筒
由不知桃夏于2022-01-25整理
基诺竹筒(拼音:Jīnuò zhútǒng),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喜爱狩猎,猎获后唱歌以示庆贺。演唱时多敲击具有 不同音高的竹筒为伴奏,又称“竹筒调”。曲调有:走路调,在狩猎归途中唱;回家调,在回到家中邀请邻居共享时唱。
铛铛
由Susan于2022-01-25整理
铛铛(拼音:dangdang),又称铛子,打击乐器的一种。是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布哉
布哉(拼音:Bù zāi),又称布、布简、钹起,是藏族、门巴族互击体鸣乐器。汉族称大铜钹。流行于西藏、 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布哉常与嘉令、神鼓、筒钦等乐器一起演奏。
由不知桃夏于2022-01-26整理
大铙
由默妍于2022-01-26整理
大铙(拼音:Dà náo),中国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形体巨大。湖南曾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大铙,通高103.5厘米,重两百多公斤。到梯形,铙身为大兽面纹,体下置一柄。
司涅
司涅(拼音:Sī niè)流行于西藏、四川、甘肃 、云南等省区,是藏族、门巴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还称其为司尼。
由Fucui于2022-01-26整理
檀板
由CT.于2022-02-18整理
檀板(拼音:tán bǎn),简称板又称拍板,是一种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以木板相互敲击以发出声响,通常由三片木片或两片竹片构成,各种音乐与戏剧的板差异极大。
韵板
由华夫饼于2022-01-25整理
韵板(拼音:yun ban)属体鸣乐器中敲击体鸣乐器类。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磬
由凉凉月色于2022-01-28整理
磬(拼音:qìng)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击奏体鸣乐器。
竹杠
由Fucui于2022-01-26整理
竹杠(拼音:zhú gàng),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的京族互击体鸣乐器。由枕杠和击杠组成。枕杠两根,多用楠竹制作,杠长约300厘米、杠径9厘米~10厘米。击杠八根,也用硬竹制作,杠长约340厘米、杠径4厘米~5厘米。
乳钹
乳钹(拼音:Rǔ bó),壮、苗、瑶、仫佬、京、彝、水、仡佬、羌、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响铜制成。钵形,造型独特,是钹体呈乳房状的大铜钹。
由苏肆于2022-01-26整理
陶钟
由汾酒于2022-02-18整理
陶钟(拼音:Táo zhōng)是一种简体带把的陶质乐器。使用时一手执钟把,另一手拿棒或槌敲击钟体发声。陶钟在考古发现中极少,它的造型已十分接近商代青铜乐器铙。
它石
它石(拼音:Tā shí)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互击体鸣乐器。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又据其声称恰克恰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由青鸟于2022-01-26整理
首页
上一页
3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