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碰盅
由碍与暧于2022-01-26整理
碰盅(拼音:Pèng zhōng)又称碰铃,一种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铜铸造,形如小钹,直径7.6、厚0.6厘米。由两面组成。盅面中部凸起,呈半球状,球中心有小孔,可设环系结铜链、红绸、布带等,将两面小盅连在一起。双手各执一面碰击发音。碰盅总是按眼来击打,每眼两下。
腰铃
由没头脑于2022-01-26整理
腰铃(拼音:Yāo líng)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的互击体鸣乐器。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用丝弦或细皮条串联三至五枚小铃,系缚于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圆木棍上端。
方响
由华夫饼于2022-03-16整理
方响(拼音:fānɡ xiǎnɡ)是我国古代很有艺术特色拜具有固定音高的敲击乐器。它出自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的北周(公元557一581年),后为隋、唐燕乐中常用的乐器。
盘铃
盘铃(拼音:pán líng),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叭口形。铃高4厘米~6厘米,铃口边缘外翻,有一圈较平的宽边,直径10厘米~16厘米,铃壁较厚。盘的中心钻有细孔,细孔中穿以带圆环的木螺丝,与盘底木制铃柄相接。盘内圆环中系有金属铃舌,其活动范围正值铃口的宽边上。在铃柄的末端系有红绸带作为装饰。
由F.JCLOVE于2022-01-26整理
木棍琴
由南丘于2022-01-25整理
木棍琴(拼音:mu gun qin),高山族敲击体鸣乐器,阿美部族称阔康。流行于台湾省中部地区。
特磬
由碍与暧于2022-01-28整理
特磬(拼音:tè qìng),特悬磬,玉或石制。 殷墟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
乳钹
乳钹(拼音:Rǔ bó),壮、苗、瑶、仫佬、京、彝、水、仡佬、羌、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响铜制成。钵形,造型独特,是钹体呈乳房状的大铜钹。
由苏肆于2022-01-26整理
头钹
头钹(拼音:Tóu bó),是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和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的土家族互击体鸣乐器。
由向日葵于2022-01-26整理
铓锣
由ky于2022-01-25整理
铓锣(拼音:máng luó)又称冬锣。在云南傣族民歌《地上的天堂》中有这样描述到“ 傣家人欢聚在澜沧江畔,鋩锣敲得震天响。”在《中国民间故事选·小木匠》在中也有出现“他愤然的转回宫廷,敲起无数面鋩锣。”
二钹
二钹(拼音:Èr bó)是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 靖和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的土家族互击体鸣乐器。
由赵锦辛于2022-01-26整理
竹捣筒
竹捣筒(拼音:zhú dǎo tǒng)属于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高山语称塔刊,即竹子之意。流行于台湾省。由盛水器具发展而成的竹捣筒,是高山族邵部族人民创制的民间乐器。1980年10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福建代表团用这套竹捣筒参加了富有台湾地方特色的高山族民间歌舞《杵乐》的演出。天幕现出日月潭夜景,杵歌委婉,姑娘们边歌边舞。圆润明亮的竹捣筒声,清脆悦耳的木叶声,伴随着浑厚的乐杵声,姑娘们踏着轻快的节奏翩翩起舞,把观众带到日月潭畔和阿里山下。用乐杵和竹捣筒演奏的《杵乐》,淳朴、清新而富有诗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钟离于2022-01-26整理
连厢棍
由尘夕于2022-01-26整理
连厢棍(拼音:Lián xiāng gùn)又叫花棍、金钱棍、霸王鞭。是满、蒙古、彝、白、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我国北方、云南和中南一带盛行。
韵板
由华夫饼于2022-01-25整理
韵板(拼音:yun ban)属体鸣乐器中敲击体鸣乐器类。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基诺竹筒
由不知桃夏于2022-01-25整理
基诺竹筒(拼音:Jīnuò zhútǒng),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喜爱狩猎,猎获后唱歌以示庆贺。演唱时多敲击具有 不同音高的竹筒为伴奏,又称“竹筒调”。曲调有:走路调,在狩猎归途中唱;回家调,在回到家中邀请邻居共享时唱。
铛铛
由Susan于2022-01-25整理
铛铛(拼音:dangdang),又称铛子,打击乐器的一种。是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竹杠
由Fucui于2022-01-26整理
竹杠(拼音:zhú gàng),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的京族互击体鸣乐器。由枕杠和击杠组成。枕杠两根,多用楠竹制作,杠长约300厘米、杠径9厘米~10厘米。击杠八根,也用硬竹制作,杠长约340厘米、杠径4厘米~5厘米。
句鑃
由一杯清酒于2022-02-17整理
句鑃(拼音:Gōu diào)是古时吴越地区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其形似钲,有柄可执,口朝上,以槌击之而鸣。一般一套由若干件组成。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收藏有一套西汉时期的青铜句鑃。
陶钟
由汾酒于2022-02-18整理
陶钟(拼音:Táo zhōng)是一种简体带把的陶质乐器。使用时一手执钟把,另一手拿棒或槌敲击钟体发声。陶钟在考古发现中极少,它的造型已十分接近商代青铜乐器铙。
骨板子
骨板子(拼音:Gǔ bǎnzi)是回族、汉族互击体鸣乐器。回族称羊香板、羊扇板。流行于宁夏、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骨板子已用于歌舞伴奏,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奏乐器。凡年节喜庆场合,常由奏者自击自舞。
由ky于2022-01-26整理
乐杵
由象牙山首富于2022-01-26整理
乐杵(拼音:Lè chǔ)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台湾省各地。由起初一种舂米劳动的工具——木杵发展演变而成的。常采用红樟木等硬木制作,其形呈两头粗、中间细的长棰,规格不一,大小长短有别。每根发一音,5根以上可以合敲成歌。
首页
上一页
3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