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纳格拉
由肖毅于2022-01-27整理
纳格拉(拼音:Nà gélā)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身用铁铸成,故汉族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那额
那额(拼音:Nà é),又称热巴鼓。藏族、门巴族棰击膜鸣乐器。汉族称藏族手鼓。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树、甘肃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等藏族地区。原为藏族宗教乐器。现已成为藏族“热巴舞”等民间歌舞离不开的伴奏乐器。汉语称“手鼓”。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及其他藏族聚居地区。
由没头脑于2022-01-28整理
八角鼓
由尘夕于2022-01-28整理
八角鼓(拼音:bā jiǎo gǔ),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铃鼓
由迷雾风暴于2022-01-28整理
铃鼓(拼音:líng gǔ)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单面蒙皮,有大、中、小三种。用于歌舞或器乐合奏。铃鼓又称“手鼓”,无论在民间舞蹈或乐队伴奏中,铃鼓都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节奏打击乐器,可用作伴奏、伴舞和伴歌,节奏自由,任凭演奏者即兴发挥。
光亚(象脚鼓)
由晚荣于2022-01-28整理
光亚(拼音:Guāng yà)又称光吞,即象脚鼓,意为长尾巴鼓或短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打击乐器,深受傣家人的喜爱而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
手鼓
由花昼于2022-01-28整理
手鼓(拼音:shǒu gǔ)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四至六世纪敦煌北魏壁画中早已出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火者
火者(拼音:huǒ zhě),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由Eno Elvis于2022-01-27整理
光拢
光拢(拼音:Guāng lǒng)又称光弄。“光弄”为大鼓,“嘎”是舞蹈之意,即大鼓舞。傣族棰击膜鸣乐器。傣语“光”为鼓。“拢”或“弄”均为大,意 为大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孟连、耿马等地。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鼓”之称。
由ky于2022-01-27整理
书鼓
由梦昱于2022-01-27整理
书鼓(拼音:shū gǔ),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流行于全国各地 ,专用于中国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演奏时,将书鼓置于鼓架上,鼓架以六根细竹用绳攀结而成。鼓面略低于肘部,或将书鼓以小木架支撑于几案之上,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箭敲击鼓面。
黄泥鼓
由离去之原于2022-01-28整理
黄泥鼓(拼音:Huáng ní gǔ)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大瑶山上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称黄泥鼓。用黄泥浆糊过的鼓面,由于鼓面湿润,增加了厚度,敲打起来发出“空央、空央”的双连鸣音,特别宏亮、动听,音传数里之外。黄泥鼓是用木质软韧而轻便的泡桐树木镂空两头制成。有公鼓、母鼓之分。公鼓腰长,母鼓腰短,鼓头两端呈喇叭形。
水族大鼓
由茯苓于2022-01-27整理
水族大鼓(拼音:Shuǐzú dàgǔ),呈圆筒形,流行于贵州省各地。是水族特有的膜鸣打击乐器。
夏尔巴鼓
夏尔巴鼓(拼音:Xià ěr bā gǔ),藏族支系夏尔巴人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
由CT.于2022-01-28整理
蜂鼓
由八日蝉于2022-01-28整理
蜂鼓(拼音:Fēng gǔ),瓷制混合击奏膜鸣乐器,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瑶族和毛南族等民族的一种细腰鼓。因其腰细、两头粗、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也称“岳鼓”“横鼓”“勐咽”“如叨”“长鼓”“腰鼓”“瓦鼓”“黄泥鼓”。
环鼓
环鼓(拼音:Huán gǔ),回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宁夏、甘肃等省区。有单面和双面两种形制。
由南丘于2022-01-27整理
双面鼓
双面鼓(拼音:Shuāng miàn gǔ),又称两面鼓。傣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傣语称光萨、光边、光邦。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演奏双面鼓,因地区不同而有异。
由橘子猫于2022-01-28整理
塞吐
由小埋于2022-01-27整理
塞吐(拼音:Sāi tǔ),基诺族特有的一种乐器。是用一段红毛树原木掏空制成,呈圆筒形。规格尺寸不定。鼓框两端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黄牛皮,鼓面直径40厘米~80厘米、鼓框高70厘米~120厘米、鼓壁厚3厘米~5厘米。鼓皮四周边缘由十二或十六根方形木棒固定。木棒长30厘米,上粗下细,最粗处为4厘米见方。
略斗
由岚玖于2022-01-27整理
略斗(拼音:Lüè dòu)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是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
达玛
由琪琪于2022-01-27整理
达玛(拼音:Dá mǎ),又称嘎阿,藏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巴塘等地藏族宫廷歌舞乐队和藏传佛教寺院中。
竹鼓
由夜夜于2022-01-28整理
竹鼓(拼音:Zhú gǔ),又称竹筒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广泛流行于云南省沧源、耿马、西盟、孟连、澜沧、德宏等地。
壮族种劳
壮族种劳(拼音:Zhuàngzú zhǒng láo),圆墩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将鼓置地,双棰击奏,发音洪亮。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或为舞狮、舞龙伴奏。
由长恭于2022-01-28整理
首页
上一页
2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