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扬琴
由咖喱麦兜于2022-01-24整理
扬琴(拼音:YangQin) 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
磬
由凉凉月色于2022-01-28整理
磬(拼音:qìng)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击奏体鸣乐器。
铎
由花昼于2022-02-17整理
铎(拼音:duó),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铜制打击乐器,与铃类似而略大。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多用于军旅。其形制略近于甬钟,但比钟小
木鱼
由弥光于2022-01-25整理
木鱼(拼音:Mùyú)是一种木制的敲击乐器,常见的团鱼形木鱼形状为类近拳头状的圆球体,中间部分为空心,以作为声音共振和扩音之用。圆球体一边留有音孔,作用和小提琴的F型孔相同,都是让经扩音后的声音可以传开;另一边则另加上长而扁的外边,以方便用手或固定在支撑架上。演奏方法以利用鼓棍或小木锤,敲打乐器外侧的共鸣区以发出声响。木鱼的尺寸可有不同大小,体积越大音高越低。
金刚铃
由孤勇者于2022-01-26整理
金刚铃(拼音:Jīngāng líng),是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止布、兹巴。汉族称法铃、西藏铃。历史久远,原为佛教密宗法器,由印度传入我国。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尤以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盛行。铃身外形似钟,下口圆,顶部及铃身用繁复花纹装饰,铃身内悬有铜制铃舌,用于喇嘛法事诵经及佛乐中。据专家介绍,金刚铃是修法时用的法器,柄端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铃形。
钟(编钟)
由沈梦溪于2022-01-28整理
编钟(拼音:Zhōng)是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始于青铜器时代。编钟由青铜铸成,由不同的钟依照大小排列,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
钹
由弥光于2022-01-26整理
钹(拼音:Bó)一种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铜质,中心鼓起,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相击作声。它通常与锣、鼓一起组成锣鼓队进行演奏。中国钹亦有在西洋音乐里出现,但其尺寸通常都在11厘米以下。
缶
由某某于2022-02-17整理
缶(拼音:Fǒu),陶制乐器。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
串铃
由桑白于2022-01-27整理
串铃(拼音:Chuànlíng),这是用金属串成的马蹄形(或半圆形、棒形等)的若干个小铃,通过敲击、抖动或摇晃引起的振动而发音。音色清脆,音量较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属于散响类的乐器,比较常见在儿童乐曲中。在表演时尤其要掌握节奏插入的时机,一般在音乐的强拍或弱拍上使用。
大鼓
由离去之原于2022-01-27整理
大鼓(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堂鼓,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打击乐器。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鼓身外观颜色多为红色,少数是黑色、木材色。大鼓由一个单鼓槌敲击,被称作大鼓槌,两面的头都可使用,头上包着羊毛或毡子。通常敲击时,是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
铙
由苏肆于2022-01-26整理
铙(拼音:náo)又称为执钟,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用在军中,作用是给出停止击鼓的指令。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师刀
由小何于2022-01-27整理
师刀(拼音:Shī dāo),又称铃刀、响刀。是满、壮、苗、瑶、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满语称哈马刀,东北称萨满刀。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区。为道士、法师在帮信徒主持祭解改运仪式时,所需之法器。其源流来自于古时的萨满信仰为萨满巫师做法驱邪所使用的法器。在现今中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可见到。
达卜
由陌上花于2022-01-28整理
达卜(拼音:Dá bo),维吾尔音乐的灵魂,在大部分的舞曲和民间歌曲中达卜是必不可少的。达卜音色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
手鼓
由花昼于2022-01-28整理
手鼓(拼音:shǒu gǔ)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四至六世纪敦煌北魏壁画中早已出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编磬
由湛鹰于2022-01-28整理
编磬(拼音:Biānqìng),是汉民族古代打击乐器之一,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阿嘎
由烟雨燕双飞于2022-01-26整理
阿嘎(拼音:Ā gā),藏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各地。是一种夯形乐器,在一块扁圆形的石块中,插入一根长木棒而成。石径12厘米~18 厘米,石厚2厘米~4厘米,木棒长130厘米~150厘米,木棒直径需与石孔相配合。
特磬
由碍与暧于2022-01-28整理
特磬(拼音:tè qìng),特悬磬,玉或石制。 殷墟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
铜铃
由Fucui于2022-01-27整理
铜铃(拼音:Tóng líng),苗族、壮族摇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的西林、隆林和桂南的邕宁、武鸣等地。是古代乐器八音之一金类。铃的形状也象钟,但比钟小得多。用铜制成,外观呈圆球状,规格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5厘米,小者直径约2厘米,铃的上部设有环状耳,用以穿绳系挂,铃的底部有一长条形开口,口长小于铃的直径,口宽随铃而定,铃大则宽、铃小则窄。铃内置有两个比铃口略宽的铁制圆珠。一般常将三至五枚同样大小的铜铃缀系于一圆形圈框或绳带上。
排鼓
由黑猫不是喵于2022-01-27整理
排鼓是鼓类乐器的新品种。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蔡惠泉、杨竞明等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制作而成,以后又不断有所改进。排鼓由五个大小不同、发音有别的鼓组成一套。鼓身高29至33.3厘米,上口面直径16.7至37厘米,下口面直径11.7至37厘米。每个鼓的两面鼓框外径相同而内径不一,可发出音高不同的两个音来,故五个鼓有十个音。排鼓发音激烈、跳荡,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宏亮,尤擅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
铃鼓
由迷雾风暴于2022-01-28整理
铃鼓(拼音:líng gǔ)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单面蒙皮,有大、中、小三种。用于歌舞或器乐合奏。铃鼓又称“手鼓”,无论在民间舞蹈或乐队伴奏中,铃鼓都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节奏打击乐器,可用作伴奏、伴舞和伴歌,节奏自由,任凭演奏者即兴发挥。
首页
上一页
1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