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云磬
由愛于2022-01-28整理
云磬(拼音:Yún qìng)常用于宗教音乐,为寺院所用的法器。又称“引磬”。属于打击乐器一类。
二钹
二钹(拼音:Èr bó)是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 靖和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的土家族互击体鸣乐器。
由赵锦辛于2022-01-26整理
小钹
由阿蘅于2022-01-26整理
小钹(拼音:Xiǎo bó),又名小镲,由响铜制成,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构造简单。是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
小镲
小镲(拼音:Xiǎo chǎ)流行于西藏、江西、四川、甘肃、云南、 贵州、湖南等省区是藏族、门巴族、侗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若直。
由烟雨燕双飞于2022-01-26整理
抬鼓
抬鼓(拼音:Tái gǔ),又称水鼓。傣族、德昂族棰击膜鸣乐器。德宏地区傣语称梅藏嘎。德昂语称格楞当,为大鼓之意。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百多年前,傣族、德昂族民间就流传这种大鼓了。明代李思聪《百夷传》载:“其乡间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舞(盾)牌为乐”。说明它广泛用于盛大节日和民间娱乐场合中,几百年来,大鼓在傣乡盛传不衰。
由向日葵于2022-01-27整理
铓锣
由ky于2022-01-25整理
铓锣(拼音:máng luó)又称冬锣。在云南傣族民歌《地上的天堂》中有这样描述到“ 傣家人欢聚在澜沧江畔,鋩锣敲得震天响。”在《中国民间故事选·小木匠》在中也有出现“他愤然的转回宫廷,敲起无数面鋩锣。”
棒棒
棒棒(拼音:Bàng bàng)是一种民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由小饼干于2022-01-25整理
腰铃
由没头脑于2022-01-26整理
腰铃(拼音:Yāo líng)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的互击体鸣乐器。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用丝弦或细皮条串联三至五枚小铃,系缚于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圆木棍上端。
竹捣筒
竹捣筒(拼音:zhú dǎo tǒng)属于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高山语称塔刊,即竹子之意。流行于台湾省。由盛水器具发展而成的竹捣筒,是高山族邵部族人民创制的民间乐器。1980年10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福建代表团用这套竹捣筒参加了富有台湾地方特色的高山族民间歌舞《杵乐》的演出。天幕现出日月潭夜景,杵歌委婉,姑娘们边歌边舞。圆润明亮的竹捣筒声,清脆悦耳的木叶声,伴随着浑厚的乐杵声,姑娘们踏着轻快的节奏翩翩起舞,把观众带到日月潭畔和阿里山下。用乐杵和竹捣筒演奏的《杵乐》,淳朴、清新而富有诗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钟离于2022-01-26整理
瑶铃
瑶铃(拼音:Yáo líng)是瑶族的摇击体鸣乐器。瑶族称铃。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那坡县等地。铃体用铜铸制而成。外形似钟,形制因流行地区不同而有异。
由某某于2022-01-27整理
瑶族大鼓
瑶族大鼓(拼音:Yáozú dàgǔ)呈圆柱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县里湖、瑶寨一带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单面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牛 皮,用竹钉固定,鼓面直径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
由薄暮于2022-01-27整理
略斗
由岚玖于2022-01-27整理
略斗(拼音:Lüè dòu)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是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
苗族猴鼓
苗族猴鼓(拼音:Miáozú hóu gǔ),苗语称干那,是苗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因伴奏《猴鼓舞》而得名。又称花鼓。旧时巫师用时曾诬称“蛮鼓”。流行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地区。猴鼓用于苗族吃牛盛会、正月游春和赶秋节等节日和群众娱乐等场合,场面活泼热烈。
由爱在西元于2022-01-27整理
太平鼓
由向日葵于2022-01-27整理
太平鼓(拼音:tài píng gǔ)也叫“单鼓”、“羊皮鼓”。曲艺曲种。流行北方各地。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均为男性。演员手执用铁条做成的直径约尺许、鼓面蒙以驴皮的圆形单鼓,以竹制鼓键击鼓,载歌载舞。有对唱和群唱等形式。唱词有“内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前者为必唱之词,后者有可增减的辅助唱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旧社会,有时被用于祭祀、跳神等迷信活动。解放后,经过革新,用以表现人民欢快喜悦的情绪。
鼍鼓
鼍鼓(拼音:tuó gǔ)用鼍皮蒙的鼓。其声亦如鼍鸣。;鼍鸣声。(“鼍”又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其皮可以蒙鼓。)
由烟雨燕双飞于2022-02-18整理
竹鼓
由夜夜于2022-01-28整理
竹鼓(拼音:Zhú gǔ),又称竹筒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广泛流行于云南省沧源、耿马、西盟、孟连、澜沧、德宏等地。
木棍琴
由南丘于2022-01-25整理
木棍琴(拼音:mu gun qin),高山族敲击体鸣乐器,阿美部族称阔康。流行于台湾省中部地区。
圆鼓
圆鼓(拼音:Yuán gǔ)是满族、朝鲜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满语称铜肯,又称抬鼓。朝鲜族又称扁鼓、民鼓。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盛行。
由八日蝉于2022-01-28整理
杖鼓
由梦昱于2022-01-28整理
杖鼓(拼音:zhàng gǔ),朝鲜族混合击奏膜鸣乐器,又称长鼓,朝鲜语称卜。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最。
铝板琴(钢片琴)
由ky于2022-01-25整理
铝板琴(拼音:Lǚbǎn qín)是一种体鸣乐器,外型类似于直立式钢琴。铝板琴为法国人所发明。最初的发音体用一系列音叉,亦称钢叉琴。
首页
上一页
4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