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网
首页
资讯
技巧
乐谱
艺术家
作品集
乐器库
百科
不限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弦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不限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铛铛
由Susan于2022-01-25整理
铛铛(拼音:dangdang),又称铛子,打击乐器的一种。是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乳钹
乳钹(拼音:Rǔ bó),壮、苗、瑶、仫佬、京、彝、水、仡佬、羌、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响铜制成。钵形,造型独特,是钹体呈乳房状的大铜钹。
由苏肆于2022-01-26整理
大铙
由默妍于2022-01-26整理
大铙(拼音:Dà náo),中国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形体巨大。湖南曾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大铙,通高103.5厘米,重两百多公斤。到梯形,铙身为大兽面纹,体下置一柄。
陶铃
由爱在西元于2022-02-17整理
陶铃(拼音:Táo líng),古代摇击体鸣乐器,是把撞击发声的两个部分合为一体,通过外力作用使之发出声响的一种乐器。
它石
它石(拼音:Tā shí)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互击体鸣乐器。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又据其声称恰克恰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由青鸟于2022-01-26整理
方响
由华夫饼于2022-03-16整理
方响(拼音:fānɡ xiǎnɡ)是我国古代很有艺术特色拜具有固定音高的敲击乐器。它出自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的北周(公元557一581年),后为隋、唐燕乐中常用的乐器。
竹筒
由肖毅于2022-01-26整理
竹筒(拼音:zhú tǒng),哈尼族落击体鸣乐器。是由生活器具演变而来的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阿嘎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古称“熷”,指用竹筒为器皿,再经“烤”“烧”“蒸”“炖”等方法将食物致熟的烹调方法。竹筒也被制作成各种工艺品,笔筒、台历等,广为流行于市面上。
热巴铃
热巴铃(拼音:Rè bā líng),藏语称热巴司,汉族称热巴铃、扁铃。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铃高3厘米,铃壁较小镲略厚,圆盘中心隆起部位称铃顶,钻有小孔,铃顶内用皮绳系以山羊角或硬木块为铃舌,铃顶外系以牛皮带一截为铃柄,柄端接以红绸带为饰。
由青鸟于2022-01-26整理
盘铃
盘铃(拼音:pán líng),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叭口形。铃高4厘米~6厘米,铃口边缘外翻,有一圈较平的宽边,直径10厘米~16厘米,铃壁较厚。盘的中心钻有细孔,细孔中穿以带圆环的木螺丝,与盘底木制铃柄相接。盘内圆环中系有金属铃舌,其活动范围正值铃口的宽边上。在铃柄的末端系有红绸带作为装饰。
由F.JCLOVE于2022-01-26整理
赠疆
赠疆(拼音:Zèng jiāng)又称大长鼓,是景颇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属打击乐器类。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 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
由一口泡芙于2022-01-27整理
猪嘴鼓
猪嘴鼓(拼音:Zhū zuǐ gǔ),壮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形似猪嘴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忻城县一带 。演奏时,将鼓置于木架上,用双棰击奏,发音高亢、尖锐。用于壮族丝弦戏伴奏,有如京剧乐队中的板鼓。
由棠舟于2022-01-27整理
姜鼓
姜鼓(拼音:Jiāng gǔ),壮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德保、靖西一带。姜鼓选料精细,制作技艺水平要求较高,外观古朴、造型大方,纹饰富有民族特色。它既是一件戏曲伴奏乐器,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实用和观赏双重价值。
由Eno Elvis于2022-01-27整理
达玛
由琪琪于2022-01-27整理
达玛(拼音:Dá mǎ),又称嘎阿,藏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巴塘等地藏族宫廷歌舞乐队和藏传佛教寺院中。
韵板
由华夫饼于2022-01-25整理
韵板(拼音:yun ban)属体鸣乐器中敲击体鸣乐器类。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大锣
由向日葵于2022-02-18整理
大锣(拼音:dà luó)属锣的一种,因面较大 故称大锣。它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大锣种类较多,各地流行的形制不尽相同,其中京锣,苏锣等是较常用的两种。
骨板子
骨板子(拼音:Gǔ bǎnzi)是回族、汉族互击体鸣乐器。回族称羊香板、羊扇板。流行于宁夏、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骨板子已用于歌舞伴奏,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奏乐器。凡年节喜庆场合,常由奏者自击自舞。
由ky于2022-01-26整理
瑶族猴鼓
瑶族猴鼓(拼音:Yáozú hóu gǔ),瑶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其为《猴鼓舞》伴奏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 的上林县一带瑶族地区。在瑶族的达努节,人们集体表演《猴鼓舞》,高亢的鼓声,矫健的舞步,为节日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一连数日,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由湛鹰于2022-01-27整理
水族大鼓
由茯苓于2022-01-27整理
水族大鼓(拼音:Shuǐzú dàgǔ),呈圆筒形,流行于贵州省各地。是水族特有的膜鸣打击乐器。
火者
火者(拼音:huǒ zhě),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由Eno Elvis于2022-01-27整理
达玛如
由日记里的汤姆于2022-01-28整理
达玛如(拼音:Dá mǎ rú),藏族、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又称达如、达日。蒙古语称丹不楞儿、布楞儿。 汉族称法鼓、拨浪鼓。流行于西藏、内蒙古自治区藏传佛教寺院中。
首页
上一页
6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