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亚(拼音:Guāng yà)又称光吞,即象脚鼓,意为长尾巴鼓或短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打击乐器,深受傣家人的喜爱而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演奏时,将鼓带挎于肩上,鼓身斜置于左侧胯部,鼓面朝前而高,鼓尾朝后着地,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微弯、足尖着地,身体略向右倾斜。左手扶鼓框边缘,以食、中、无名、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拍击鼓面,右手多击重拍,用半握拳捶击。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等。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掌、膝部也参加击鼓,弯身扭腰、千姿百态。可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复杂的节奏,并可千变万化。
旧时,光亚主要在小乘佛教寺院中敲击,用于宗教法事,只敲不舞。嗣后,流传于民间,才出现边奏边舞形式,但也只是奏者单独表演。由于鼓身太重,光亚不单独演奏,它常与铓、镲组合在一起,为《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纱巾舞》等各种民间舞蹈伴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到农闲时节,各村寨鼓手要进行光亚竞技比赛,佛寺中的僧人也来参加,凡鼓音动听和技艺精湛者都能获奖。在以光亚为主的打击乐队和傣剧乐队中,光亚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光亚(象脚鼓)
光亚(拼音:Guāng yà)又称光吞,即象脚鼓,意为长尾巴鼓或短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打击乐器,深受傣家人的喜爱而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演奏时,将鼓带挎于肩上,鼓身斜置于左侧胯部,鼓面朝前而高,鼓尾朝后着地,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微弯、足尖着地,身体略向右倾斜。左手扶鼓框边缘,以食、中、无名、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拍击鼓面,右手多击重拍,用半握拳捶击。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等。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掌、膝部也参加击鼓,弯身扭腰、千姿百态。可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复杂的节奏,并可千变万化。
旧时,光亚主要在小乘佛教寺院中敲击,用于宗教法事,只敲不舞。嗣后,流传于民间,才出现边奏边舞形式,但也只是奏者单独表演。由于鼓身太重,光亚不单独演奏,它常与铓、镲组合在一起,为《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纱巾舞》等各种民间舞蹈伴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每到农闲时节,各村寨鼓手要进行光亚竞技比赛,佛寺中的僧人也来参加,凡鼓音动听和技艺精湛者都能获奖。在以光亚为主的打击乐队和傣剧乐队中,光亚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
概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