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拼音:hú lu sī),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
葫芦丝是由中原的“笙”逐渐演进、改造而来的。笙,历史久远,发源于中原,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可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来的箫、笛非常相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激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其中的六孔葫芦丝,可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 “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其动听的声音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葫芦丝
葫芦丝(拼音:hú lu sī),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
葫芦丝是由中原的“笙”逐渐演进、改造而来的。笙,历史久远,发源于中原,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可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来的箫、笛非常相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激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其中的六孔葫芦丝,可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 “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其动听的声音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概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