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
由沈梦溪于2022-02-18整理
镈

(拼音:bó)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镈体型比钟大,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或趋向于椭圆的合瓦形)。早期镈两侧多有鸟云形、虎形、或者夔形的“翼”,装饰华丽繁复。是古代汉民族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镈最早出现在商朝,春秋早期达到巅峰,没落于春秋中后期,在战国末期被钮钟融合。最早的镈出现在南方地区,之后流行于大江南北。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为镈,即紷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在铭文中称为钟。

1970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出土,器高大,盖上小下大的合瓦状,镂空扁钮作双龙吞噬翼兽状,器身两面有微凸螺状枚三十六个,篆间,鼓部饰云雷纹。器身铸铭十八行一百七十五字。记素命的祖先鲍叔有功于齐国,桓公赐他采色的史实。素命为了勉励自己,铸此乐器,以祭祀其之母仲姜,并祝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概览

  • 拼音:
  • 材质:铜制
  • 分类:打击乐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