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铃

试听
由没头脑于2022-01-26整理
腰铃

腰铃(拼音:Yāo líng)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的互击体鸣乐器。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用丝弦或细皮条串联三至五枚小铃,系缚于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圆木棍上端。

在满洲萨满的跳神仪典中,“鼓与腰铃并用”,是其在乐器使用上的典型特征。譬如黑龙江《呼兰府志》所载的满洲萨满跳神祭器:哈马刀(神刀)、轰勿(晃铃)、抬鼓、单环鼓、扎板、腰铃、裙子等。而在清宫萨满跳神中,仍然也保留了腰铃。众所周知,清代仪典,多沿用明礼,实为汉制,而“惟祭天于堂子祭神于坤宁宫犹能保存故俗”,这“故俗”,即萨满跳神。清宫萨满跳神所用乐器已加进了琵琶、三弦等,但仍未丢掉神鼓和腰铃。满洲贵族溥佳曾描述过宫廷萨满使用腰铃跳神的情形:“不一会,进来两个‘萨满太太’,身穿绣花长袍,头戴钿子,足蹬花厚底鞋,一个弹起三弦,另一个腰间系上成串的铜铃铛……”。这些系于腰间“成串的铜铃”,即腰铃无疑。

几个版本的《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均绘有腰铃的形制图,并标有明确的尺寸。表演时,将腰铃系于表演者之腰际,舞时腰胯左右摇摆,腰铃随之“啷啷”做响。腰铃摆动时发出节律式的声响,与变化多端的神鼓鼓声相和,是萨满舞蹈时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主要技巧有甩、摆、顿、颤等。 腰铃原为萨满教祭祀仪式中表演的舞具和乐器,后来民间用于祭天祭祖、烧香还愿、欢庆丰收、节日娱乐等场合中。

表演时,手持萨满鼓,腰系腰铃,或身穿缀有铜镜或腰铃的服饰,边击、边唱、边舞。舞蹈时以甩、摆、颤、晃、摇、撞等各种动作,使小铃互相碰击发音,音色清脆响亮。鼓点多变,曲调丰富,舞姿优美。较大表演场面还加用哈马刀、察拉齐、圆鼓、三弦和琵琶等乐器伴奏。今日的萨满鼓和腰铃多用于民间歌舞和演唱伴奏,有时萨满鼓还用于器乐合奏。

概览

  • 拼音:Yāo líng
  • 别称:萨满铃
  • 流行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
  • 类型:互击体鸣乐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