钲(拼音:Zhēng),击奏体鸣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军用打击乐器,也称“丁宁”,形似钟,有长柄,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从文物考古可以看到,钲在汉、魏、晋时期的行军仪仗中仍很流行。 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钲的形体似铙,较铙狭长,而比铙高大和厚重,考古界俗称为大铙。钲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诗经·小雅·采岂》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说钲是用来命令停军的乐器,与鼓相反。后来亦出现编钲,可以演奏音乐或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当与近代军号的意义近似,但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
钲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是《诗·小雅·采芑》之中,在安阳殷墟中出土过商代的铜钲,其形制“短阔、腹中广而两端尖、口曲、两端斜上、柄向下、中通”。同时很多的钲是以大、中、小一套三器的方法摆放的。到周代形制发生变化,多为“平口长柄、口下柄上”。
古代的钲有两种形制,其一指殷周时代的“铙”(与现在所称的铙钹不同),《说文》:“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其实当时的钲与铙在形制上有所不同。钲用于军事,见后汉李尤《钲铭》:“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其二系指古代传自南方民族的锣形乐器,唐杜佑《通典》云:“钲……有如大铜叠,悬而击之,以节鼓,呼曰钲。”宋陈旸《乐书》也记载钲是来自南方的乐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编钲。钲也用于仪仗乐队。《明会典·大驾卤簿》:“金钲四面,铜质、竹匡,用红梗系钲于匡。钲径九寸五分。”这种用于鼓吹乐的钲,悬挂在双龙架上,形如铜锣,以木槌敲击发音。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钲
钲(拼音:Zhēng),击奏体鸣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军用打击乐器,也称“丁宁”,形似钟,有长柄,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从文物考古可以看到,钲在汉、魏、晋时期的行军仪仗中仍很流行。 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钲的形体似铙,较铙狭长,而比铙高大和厚重,考古界俗称为大铙。钲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诗经·小雅·采岂》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说钲是用来命令停军的乐器,与鼓相反。后来亦出现编钲,可以演奏音乐或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当与近代军号的意义近似,但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
钲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是《诗·小雅·采芑》之中,在安阳殷墟中出土过商代的铜钲,其形制“短阔、腹中广而两端尖、口曲、两端斜上、柄向下、中通”。同时很多的钲是以大、中、小一套三器的方法摆放的。到周代形制发生变化,多为“平口长柄、口下柄上”。
古代的钲有两种形制,其一指殷周时代的“铙”(与现在所称的铙钹不同),《说文》:“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其实当时的钲与铙在形制上有所不同。钲用于军事,见后汉李尤《钲铭》:“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其二系指古代传自南方民族的锣形乐器,唐杜佑《通典》云:“钲……有如大铜叠,悬而击之,以节鼓,呼曰钲。”宋陈旸《乐书》也记载钲是来自南方的乐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编钲。钲也用于仪仗乐队。《明会典·大驾卤簿》:“金钲四面,铜质、竹匡,用红梗系钲于匡。钲径九寸五分。”这种用于鼓吹乐的钲,悬挂在双龙架上,形如铜锣,以木槌敲击发音。
概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