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民乐老师带领乡村民乐队 演奏出人生的更多可能

由迦夜于2022-04-27整理

每周二下午,金华市磐安县玉山镇中心小学玉峰校区(以下简称玉峰小学)音乐教室内,总会传出阵阵乐声。婺剧经典曲牌《花头台》如期上演。19位学生按“八”字排开,手持各种民族乐器。鼓声隆隆、唢呐高亢、二胡低沉、扬琴悠扬……孩子们有板有眼,一弹一拨,一呼一吸间,乐声流淌。

站在讲台上的民乐教师叫周佩龙,今年74岁。2014年入校以来,他手把手教会这些村里的孩子演奏民乐,将这里打造成“金华市非遗花头台传承基地”。

74岁民乐老师带领乡村民乐队 演奏出人生的更多可能

距离磐安县城40多公里的玉峰小学,是当地唯一一所村小教学点。学校所在地,位于磐安县玉山镇浮牌村,学生来自周边的村庄。

过去这些年,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中国许多乡村一样,浮牌村周边的适龄儿童,跟随外出的父母逐渐离开村庄,校园生源日益萎缩,目前全校六个年级,共有学生77名。

2014年,玉峰小学制定“民族乐器进课堂”教学方案,专门聘请已赋闲在家的周佩龙作为学校民乐教师,负责全校六个年级的音乐教学课程。

74岁民乐老师带领乡村民乐队 演奏出人生的更多可能

1948年,周佩龙出生于浮牌村一个民乐世家,祖孙三代皆会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小学时,周佩龙就开始学习吹拉乐器,年轻时曾跟随剧团外出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演艺经验。人到中年回村后,担任村委会会计职务长达15年之久。

在村里,爱好民乐的他一直参与大小文艺活动,尤其擅长二胡,是周边有名的二胡高手。

“2014年以前,周老师就曾免费给学校教师提供音乐指导近10年,学校参加县艺术节的节目,也都是他帮忙编排的。”61岁的语文教师周新民介绍,谈起周佩龙,学校里很多老师都不陌生。

74岁民乐老师带领乡村民乐队 演奏出人生的更多可能

周佩龙到校前,这里的孩子从未有过专业的民乐培训,音乐基础近乎为零。要想与教学条件优越的城区孩子一较高低,难度可想而知。

“学校请我去,其实就是想系统地给学生们指导,我一直是吹拉乐器为主,但既然要系统地学,弹拨乐器肯定也要跟上。”周佩龙擅长二胡、横笛等吹拉乐器,对琵琶中阮等弹拨乐器却不甚精通。学校没有专长老师,周佩龙就自己上。

74岁民乐老师带领乡村民乐队 演奏出人生的更多可能

“有专门的书,我买来看,电视上有教学节目,我会留心学,乐理都是相通的,我就靠自学一点一点摸索。”那段时间,学校多次邀请“磐安吹打”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元喜下乡教学,这也是周佩龙难得的请教时间,“学校很重视民乐教育,我也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不到一年,周佩龙在弹拨乐器方面的技能就有了很大提高,琵琶、中阮等乐器信手拈来。

在磐安农村,婺剧有着广阔的观众基础。说起民乐,耳熟能详的就是一首《花头台》——这是婺剧开场前的“开头炮”,由先锋、曲笛、徽胡、小唢呐、大唢呐、锣鼓等依次主奏各乐段,连接成套,组合了多种婺剧曲牌和锣鼓经,呈现“有规矩而无定格”的自然复调,曲调时而委婉清柔,时而激昂雄壮。

“这是值得传承的婺剧经典,要用到10余种乐器,如果让孩子们演奏这首曲子,那供他们学习的乐器种类就多了。”周佩龙还有一个愿望,希望通过传授《花头台》,在陶冶学生个人艺术情操的同时,弘扬和传承本地民间的传统文化。

74岁民乐老师带领乡村民乐队 演奏出人生的更多可能

不过,演奏好一曲《花头台》并不容易,只有77名学生的玉峰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个班的学生只有十几名,周佩龙要分段教学。

一年级10名学生,力气小基础弱,除了教授乐理知识外,会教他们竖笛;二年级初学二胡;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合乐器,初步练习《花头台》;针对四至六年级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每周两节音乐课和每天晚饭结束后的休息时间,手把手教学,挑选学生组建《花头台》演奏小队……

“音乐除了讲究天赋,更需勤奋坚持,农村小孩吃苦耐劳,懂得珍惜。”周佩龙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着无限潜力。

一曲《花头台》,时间不长,约18分钟。这是74岁的民乐教师周佩龙,带领这群乡村孩子,演奏出人生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