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关于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新作——《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教程》,作者是指挥家、作曲家杨春林。该书是一本兼有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理论研究与乐团实践的指导性著作。其内容涉及拉、弹、吹、打等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内乐器及编制外特色乐器,在演奏技法、配器理论及乐队编制等方面都有详细讲解。书中配器作品谱例类型多样,对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深刻见解。为此,笔者专访了该书作者杨春林,请他为广大读者深度解析关于《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教程》的内涵。
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追溯中国音乐历史,器乐合奏形式在中国也早就存在的。“西学东渐”以后,西方多声部音乐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音乐的表达方式。经前辈们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努力,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的基本框架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和上海应运而生。民族管弦乐团以拉、弹、吹、打四组为基础,大部分乐器为民族乐器,其中也选用了西方乐器。乐团主要功能是演奏多声部音乐,其创作的技术手段与理论均来自西方音乐理论的和声、复调、配器与曲式。“学习和掌握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将涉及音乐理论‘四大件’,其中,和声、复调与曲式均可以直接借鉴,唯有配器法因为民族管弦乐团的乐器与西方交响乐的乐器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杨春林说。
自1974年,杨春林开始从事民族管弦乐配器的实践与探索,并不断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民族音乐事业也越来越重视,乐团数量迅速增加,民乐界、作曲界对于民乐配器法也有强烈的需求。鉴于当时情况,杨春林从2009年决心动笔,直至2019年完成初稿,十年磨一剑,在出版过程中继续完善书稿,直至该书问世。
该书集乐器法与配器法于一身,以实用教学为出发点,按照章节编排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谱例类型多样,便于学习者进行理论研究、舞台实践和自学。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关于乐器组的排序是杨春林特意编排的。他认为,拉弦乐器组是大型交响乐团与管弦乐团的基础声部。在西方交响乐团中,没有拉弦乐器组的乐团就变成了管乐团;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中,没有拉弦乐器组与弹拨乐器组就变成了吹打乐。在西方配器法中,大部分理论书籍都将拉弦乐器组作为首要讲解的乐器组,由于拉弦乐器组在民族乐团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借鉴西方配器理论原则,因此,该书首先介绍拉弦乐器组,其次介绍属于弦乐的弹拨乐器组,最后讲解吹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
“另外,在这本书中,有一点与西方配器法的拉弦乐器组有所不同,即在西洋交响乐团拉弦乐器组中,第一小提琴比第二小提琴的地位相对重要。我个人认为,在民族管弦乐团中,虽然乐队编制排列高胡位于二胡上面,但是二胡的地位则比高胡更为重要;同时,也肯定了二胡是作为民族管弦乐创作配器中调性基准乐器的地位。西方交响乐发展数百年,在各个方面已经成型。而我们的中国民族管弦乐诞生还不足百年,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讲到二胡比高胡更为重要,这是以前有关书籍中没有谈到的观点。而在本书中,我特意将民族拉弦乐器低音定位为低胡与倍低胡,而不是大提琴或其他,是因为我相信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不久的将来必能解决皮膜振动的民族拉弦低音乐器。就目前民族管弦乐团中对箜篌的编排和运用,我仍然相信这件乐器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希望箜篌回到它本应存在的位置。”此外,该书还涉及编制外的乐器。杨春林说,“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相对固定的乐器编制已基本确定,我们把这些乐器称为编制内乐器。但在日常的创作中,还会有很多不是民族管弦乐团编制的乐器加入,我们在书中把这些乐器称为编制外乐器。”
记谱法的统一也是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一个普遍且重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梆笛、曲笛与高音唢呐是采用实际音高还是低八度记谱。其次,中音笙、中胡目前采用中音谱表与高音谱表两种方式记谱,而中阮甚至有高音谱表、中音谱表和低音谱表三种记谱方式。杨春林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除此以外,书中还涉及许多理论综述的章节内容。 杨春林认为,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当下,有许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如民族拉弦乐器问题,经过五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没有结果,就是因为认识不统一所导致,耗费众多人力。“我认为,在此问题上,必须厘清的问题有四:第一,民族拉弦乐器是否改革;第二,是采用板振动还是皮振动;第三,为民族管弦乐配器如何考虑到民族乐器本身的乐器语言特点,怎样恰当地处理民族乐器本身固有的个性以及民族管弦乐合奏所需要的共性的关系,或者能否在民族管弦乐合奏中表达个性以及如何表达的问题;第四,如何处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技法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民乐理论方面达成共识,即使在短期内不一定能解决,但这次我将‘砖’抛出,还望业内同仁给予更进一步的探讨。”
《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教程》倾注了杨春林数十年的酝酿与写作,可以说是他四十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为这本书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民族管弦乐发展时间较短,很多问题尚未定型,我们只能在目前已知的知识中尽量做到比较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次完善,还需要大家广泛的建议、批评与指正,甚至否定。衷心希望得到业内大家的帮助,以众人之力逐步完善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这门重要的学科。”杨春林说。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一部关于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新作——《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教程》
近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关于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新作——《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教程》,作者是指挥家、作曲家杨春林。该书是一本兼有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理论研究与乐团实践的指导性著作。其内容涉及拉、弹、吹、打等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内乐器及编制外特色乐器,在演奏技法、配器理论及乐队编制等方面都有详细讲解。书中配器作品谱例类型多样,对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深刻见解。为此,笔者专访了该书作者杨春林,请他为广大读者深度解析关于《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教程》的内涵。
融入数十年实践探索经验
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追溯中国音乐历史,器乐合奏形式在中国也早就存在的。“西学东渐”以后,西方多声部音乐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音乐的表达方式。经前辈们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努力,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的基本框架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和上海应运而生。民族管弦乐团以拉、弹、吹、打四组为基础,大部分乐器为民族乐器,其中也选用了西方乐器。乐团主要功能是演奏多声部音乐,其创作的技术手段与理论均来自西方音乐理论的和声、复调、配器与曲式。“学习和掌握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将涉及音乐理论‘四大件’,其中,和声、复调与曲式均可以直接借鉴,唯有配器法因为民族管弦乐团的乐器与西方交响乐的乐器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杨春林说。
自1974年,杨春林开始从事民族管弦乐配器的实践与探索,并不断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民族音乐事业也越来越重视,乐团数量迅速增加,民乐界、作曲界对于民乐配器法也有强烈的需求。鉴于当时情况,杨春林从2009年决心动笔,直至2019年完成初稿,十年磨一剑,在出版过程中继续完善书稿,直至该书问世。
集乐器法与配器法于一身
该书集乐器法与配器法于一身,以实用教学为出发点,按照章节编排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谱例类型多样,便于学习者进行理论研究、舞台实践和自学。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关于乐器组的排序是杨春林特意编排的。他认为,拉弦乐器组是大型交响乐团与管弦乐团的基础声部。在西方交响乐团中,没有拉弦乐器组的乐团就变成了管乐团;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中,没有拉弦乐器组与弹拨乐器组就变成了吹打乐。在西方配器法中,大部分理论书籍都将拉弦乐器组作为首要讲解的乐器组,由于拉弦乐器组在民族乐团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借鉴西方配器理论原则,因此,该书首先介绍拉弦乐器组,其次介绍属于弦乐的弹拨乐器组,最后讲解吹管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
“另外,在这本书中,有一点与西方配器法的拉弦乐器组有所不同,即在西洋交响乐团拉弦乐器组中,第一小提琴比第二小提琴的地位相对重要。我个人认为,在民族管弦乐团中,虽然乐队编制排列高胡位于二胡上面,但是二胡的地位则比高胡更为重要;同时,也肯定了二胡是作为民族管弦乐创作配器中调性基准乐器的地位。西方交响乐发展数百年,在各个方面已经成型。而我们的中国民族管弦乐诞生还不足百年,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讲到二胡比高胡更为重要,这是以前有关书籍中没有谈到的观点。而在本书中,我特意将民族拉弦乐器低音定位为低胡与倍低胡,而不是大提琴或其他,是因为我相信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不久的将来必能解决皮膜振动的民族拉弦低音乐器。就目前民族管弦乐团中对箜篌的编排和运用,我仍然相信这件乐器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希望箜篌回到它本应存在的位置。”此外,该书还涉及编制外的乐器。杨春林说,“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相对固定的乐器编制已基本确定,我们把这些乐器称为编制内乐器。但在日常的创作中,还会有很多不是民族管弦乐团编制的乐器加入,我们在书中把这些乐器称为编制外乐器。”
厘清理论才能事半功倍
记谱法的统一也是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一个普遍且重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梆笛、曲笛与高音唢呐是采用实际音高还是低八度记谱。其次,中音笙、中胡目前采用中音谱表与高音谱表两种方式记谱,而中阮甚至有高音谱表、中音谱表和低音谱表三种记谱方式。杨春林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除此以外,书中还涉及许多理论综述的章节内容。 杨春林认为,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当下,有许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如民族拉弦乐器问题,经过五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没有结果,就是因为认识不统一所导致,耗费众多人力。“我认为,在此问题上,必须厘清的问题有四:第一,民族拉弦乐器是否改革;第二,是采用板振动还是皮振动;第三,为民族管弦乐配器如何考虑到民族乐器本身的乐器语言特点,怎样恰当地处理民族乐器本身固有的个性以及民族管弦乐合奏所需要的共性的关系,或者能否在民族管弦乐合奏中表达个性以及如何表达的问题;第四,如何处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技法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民乐理论方面达成共识,即使在短期内不一定能解决,但这次我将‘砖’抛出,还望业内同仁给予更进一步的探讨。”
《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教程》倾注了杨春林数十年的酝酿与写作,可以说是他四十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为这本书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民族管弦乐发展时间较短,很多问题尚未定型,我们只能在目前已知的知识中尽量做到比较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次完善,还需要大家广泛的建议、批评与指正,甚至否定。衷心希望得到业内大家的帮助,以众人之力逐步完善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这门重要的学科。”杨春林说。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