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学院”和“派别”

由某某于2022-04-14整理

琴乐体现人心灵的外在,受天资、性格、心理状态的影响,其文化的理解却是因人而异。随着理解的不同,音乐的呈现风格也不同,而风格相近者也自然趋向形成派别。

古琴的“学院”和“派别”

古代琴派的形成离不开地域限制、师承教学、传谱不同三方面的影响,开始形成派别的大致时间是在明末清初,主要有虞山派、广陵派、浙派、九嶷派……八大派别;现下盛行的“学院派”则是指接受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育的人群。当前对“学院”和“流派”的态度已有两极分化之势,“自恃学院而藐视江湖,立足传统则嗤鼻学院”的情况也不为难见。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都毕业于音乐学院,人家笑我们是“学院派”。但严格来说,应该是有“学院”而没有“派”。现代的学院教育仍在探索当中,从1956年开始在音乐学院设立古琴专业,到现在为止才60年,这60年的建设对于已流传了3000多年的古琴艺术而言,教育理念、教育程序、教学内容不敢说建设得非常完整、完美。

那么要如何看待“学院”和“流派”呢?

首先,学院的好处在于专业和严谨。机构、院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等;另外,也会借鉴西方的五线谱和简谱并与古琴传统的减字谱进行对照教学。这样不但将原本散漫的学习节奏变得规范化,而且对相应的节拍规则和现代普遍五线谱、简谱也有了可固定的掌握,使得一首琴曲的弹奏变得相对容易些,同时后续教学口传心授的时间也会大大缩减。

接着,不可说“流派”不专业,反之应该称其“绝对专业”。“流派”追求指法朴实、简洁,讲究散淡古拙、意境深远,重视琴之心境、人之底蕴,对音准的把握更是各有各的法门。教学方面则是主要风格传承,但是严谨度不足。老师教授时多为言传身教、“指哪弹哪”,难免会有形似神不似,懂其形不解其意的偏差。诸如“七徽六分”、“十徽八分”之类的模糊位置,在学习时便会因琴家各自的琴学修养和审美而出现差别,同时各家琴派的风格也因此得以体现。

再者,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图文音频共享,没有了地域限制、资源匮乏的影响,琴家们有了更为便利的学习条件,广求名师研讨琴学、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已然成为日常。琴坛现有不少古琴大师学习融合了各派的精华,取长补短,形成个人鲜明的独立风格,后又在各院校设专业开班上课,传教自己毕生所闻所学所见所感。

最后,“学院”有着不可小觑的专业和严谨,可在心境、琴韵方面怕是比不过“流派”的传承。现代的音乐审美下,精于严谨难免缺乏情感,过分自由又有失音准,而“学院”“流派”之争,互相抵损更是背离了学琴的初衷。

高端艺术必须有社会基础,地基不大高度就有限制,拒绝社会上伪传统、附庸风雅者们的粗制滥造,将古琴文化真正传播出去才是对传统的有效继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