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满足温饱后,表现感情的艺术,通过不同音乐的选择和结合,对人体产生影响。音乐对人的身心有调剂作用,有心理学家还将音乐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
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卻能使人闻之心靜,修心及调气。
根据静心的原理,选用优秀雅致的古琴音乐来获得保健的功效。曲调圆润、节奏舒缓、响度轻柔的乐曲,十分适合静心养生之用。人们在听到幽雅的音乐之后,便会沉浸其中,甚至进人心醉神迷状态,内心泰然处之。任何一种艺术都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古琴所表现的音乐更丰富、更细微、更深入、更有力量。
古琴弹奏时对身体的要求是:全身放松、挺胸拔背、沉肩坠肘、双脚落地平实。双手置于琴面,将全身的气灌于指尖弹奏。弹古琴时,手指跳动于琴弦。
中医认为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机流注到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心经止于小指少冲穴,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少泽穴。
在古琴演奏中,手指用半甲半肉的地方直接触弦,左手要求“按欲入木”,基本技法有: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右手要求“弹弦如断”主要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轮、拨、刺等。在弹奏的过程中,全身自然放松,靠肩、臂、肘、腕、指的统力协作,并集中着力于指尖,左右手技法熟练运用,在演奏出古琴曲的同时,又达到按摩手指、保健强身的效果。所以古琴历来都被中国文人看成是修身养性的首要乐器。
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抒发情感,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
宋欧阳修在《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忧不平, 患上情绪病,后来通过琴声疗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绍给朋友杨置。其中谈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说明疾病的产生与忧郁的情绪有关,药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声却能使内心平和,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
其次,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到: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从古琴乐曲内容来看,古琴乐谱中不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爱,道家文化中的清净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潇洒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广陵散》的慷慨豪壮。
乐曲内容后面熟悉的历史人物,一脉相承的文化氛围,都让国人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感染。自己演奏,效果更好。所以常听古琴曲可以平和情绪,增强免疫力,对失眠、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都有缓解作用。如果会弹古琴,可说又多了一层修炼的机会,弹奏古琴需要调整呼吸,需要调整坐姿、需要用气带动手指,通过手指在琴弦的走动贯通经络而达到修身养生作用。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学古琴能长寿?时常演奏能通经络的乐器
音乐是人类满足温饱后,表现感情的艺术,通过不同音乐的选择和结合,对人体产生影响。音乐对人的身心有调剂作用,有心理学家还将音乐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
静身心
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卻能使人闻之心靜,修心及调气。
根据静心的原理,选用优秀雅致的古琴音乐来获得保健的功效。曲调圆润、节奏舒缓、响度轻柔的乐曲,十分适合静心养生之用。人们在听到幽雅的音乐之后,便会沉浸其中,甚至进人心醉神迷状态,内心泰然处之。任何一种艺术都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古琴所表现的音乐更丰富、更细微、更深入、更有力量。
通经络
古琴弹奏时对身体的要求是:全身放松、挺胸拔背、沉肩坠肘、双脚落地平实。双手置于琴面,将全身的气灌于指尖弹奏。弹古琴时,手指跳动于琴弦。
中医认为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机流注到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心经止于小指少冲穴,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少泽穴。
在古琴演奏中,手指用半甲半肉的地方直接触弦,左手要求“按欲入木”,基本技法有: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右手要求“弹弦如断”主要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轮、拨、刺等。在弹奏的过程中,全身自然放松,靠肩、臂、肘、腕、指的统力协作,并集中着力于指尖,左右手技法熟练运用,在演奏出古琴曲的同时,又达到按摩手指、保健强身的效果。所以古琴历来都被中国文人看成是修身养性的首要乐器。
坚意志
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抒发情感,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
宋欧阳修在《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忧不平, 患上情绪病,后来通过琴声疗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绍给朋友杨置。其中谈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说明疾病的产生与忧郁的情绪有关,药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声却能使内心平和,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
其次,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到: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调气息
从古琴乐曲内容来看,古琴乐谱中不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爱,道家文化中的清净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潇洒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广陵散》的慷慨豪壮。
乐曲内容后面熟悉的历史人物,一脉相承的文化氛围,都让国人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感染。自己演奏,效果更好。所以常听古琴曲可以平和情绪,增强免疫力,对失眠、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都有缓解作用。如果会弹古琴,可说又多了一层修炼的机会,弹奏古琴需要调整呼吸,需要调整坐姿、需要用气带动手指,通过手指在琴弦的走动贯通经络而达到修身养生作用。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