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玎按照特征分类分为玎胆、玎罕、玎列。
玎胆是傣、阿昌、德昂等族弹拨弦鸣乐器。德宏地区称玎, 孟连县称森。阿昌族、德昂族称其为马腿琴。
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 澜沧、上允、 景谷、 临沧和德宏等傣族、阿昌族、德昂族聚居地区。琴体较小,琴身多用一整块刺桐木挖制出共鸣箱,其上蒙以松木面板而成。规格大小不一,常用者全长50厘米~70厘米,而以56厘米者最为多见。
共鸣箱为扁平的长方形,面板中部开有三个圆形小音孔,排列呈品字形(图左),也有的玎胆背板微呈拱形。琴头平顶无饰,上置三个硬木制弦轴(左二右一),琴杆短而窄,其上为按弦指板,设有音品,也有不设品位的,面板下方设有木制琴马支弦,张有三条琴弦,多使用 钢丝弦。
玎罕,傣族弹拨弦鸣乐器。傣语“罕”为横放、横持之意,“玎罕”即横持弹奏的琴。傣语又称玎三腮。“腮”是琴弦,意即三弦琴。瑞丽傣语方言称“玎崩巴”,“崩巴”是鱼,意即鱼形琴。
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外形与玎胆近似,但规格较玎胆稍大。琴身用一整块香椿木挖制出共鸣箱,其上蒙以竹制面板(去掉外皮的薄竹片)而成。全长60厘米~80厘米,面宽6.5厘米,通常面板上开有两个、背板上开有一个出音孔。琴头稍弯曲,长20厘米,外观侧面状似鸭首,上置木制 弦轴三个(左二右一)。琴杆较窄,其上设有五个木制音品。面板中部偏下方置有琴马,多采用木制桥形马,也有使用一小截粗铅丝代用的。张有三条琴弦,常使用钢丝弦。
玎列,傣族弹拨弦鸣乐器。傣语“玎”为琴,“列”为弹,“玎列”意即弹奏的琴。傣语又称玎细腮,“细”为数词四,“腮”是琴弦,意即四弦琴。傣语还称哩玎,“哩”为动词弹或拨,意即弹奏之琴。临沧地区称玎列,思茅孟连县称其为玎省。
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和临沧地区,尤盛行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外形与长柄琵琶相像。琴体多用刺桐木、椿木或柚木挖凿而成,以用一整块刺桐木斫制者为佳。规格尺寸不一,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者琴体全长102厘米, 共鸣箱系在刺桐木上挖凿出腹腔后,其上蒙以桐木薄板而成,外观呈椭圆形,面板平坦,背部拱起,共鸣箱长30厘米、最宽处25厘米,在面板的中央开有两个圆形 音孔。琴头平顶无饰,弦槽两侧置有四个木制弦轴(左右各二)。琴杆长32.5厘米,指板上设有六或七个竹制音品。音孔下方置有竹或木制桥形琴马,张有四条琴弦,多使用钢丝弦。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傣玎的分类
傣玎按照特征分类分为玎胆、玎罕、玎列。
玎胆
玎胆是傣、阿昌、德昂等族弹拨弦鸣乐器。德宏地区称玎, 孟连县称森。阿昌族、德昂族称其为马腿琴。
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 澜沧、上允、 景谷、 临沧和德宏等傣族、阿昌族、德昂族聚居地区。琴体较小,琴身多用一整块刺桐木挖制出共鸣箱,其上蒙以松木面板而成。规格大小不一,常用者全长50厘米~70厘米,而以56厘米者最为多见。
共鸣箱为扁平的长方形,面板中部开有三个圆形小音孔,排列呈品字形(图左),也有的玎胆背板微呈拱形。琴头平顶无饰,上置三个硬木制弦轴(左二右一),琴杆短而窄,其上为按弦指板,设有音品,也有不设品位的,面板下方设有木制琴马支弦,张有三条琴弦,多使用 钢丝弦。
玎罕
玎罕,傣族弹拨弦鸣乐器。傣语“罕”为横放、横持之意,“玎罕”即横持弹奏的琴。傣语又称玎三腮。“腮”是琴弦,意即三弦琴。瑞丽傣语方言称“玎崩巴”,“崩巴”是鱼,意即鱼形琴。
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外形与玎胆近似,但规格较玎胆稍大。琴身用一整块香椿木挖制出共鸣箱,其上蒙以竹制面板(去掉外皮的薄竹片)而成。全长60厘米~80厘米,面宽6.5厘米,通常面板上开有两个、背板上开有一个出音孔。琴头稍弯曲,长20厘米,外观侧面状似鸭首,上置木制 弦轴三个(左二右一)。琴杆较窄,其上设有五个木制音品。面板中部偏下方置有琴马,多采用木制桥形马,也有使用一小截粗铅丝代用的。张有三条琴弦,常使用钢丝弦。
玎列
玎列,傣族弹拨弦鸣乐器。傣语“玎”为琴,“列”为弹,“玎列”意即弹奏的琴。傣语又称玎细腮,“细”为数词四,“腮”是琴弦,意即四弦琴。傣语还称哩玎,“哩”为动词弹或拨,意即弹奏之琴。临沧地区称玎列,思茅孟连县称其为玎省。
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和临沧地区,尤盛行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外形与长柄琵琶相像。琴体多用刺桐木、椿木或柚木挖凿而成,以用一整块刺桐木斫制者为佳。规格尺寸不一,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者琴体全长102厘米, 共鸣箱系在刺桐木上挖凿出腹腔后,其上蒙以桐木薄板而成,外观呈椭圆形,面板平坦,背部拱起,共鸣箱长30厘米、最宽处25厘米,在面板的中央开有两个圆形 音孔。琴头平顶无饰,弦槽两侧置有四个木制弦轴(左右各二)。琴杆长32.5厘米,指板上设有六或七个竹制音品。音孔下方置有竹或木制桥形琴马,张有四条琴弦,多使用钢丝弦。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