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戏曲大省,也是戏曲发源地,现存地方戏剧种多达20多个。在互联网语境下,如何打造江苏戏曲音乐的崭新名片?
6月17日晚江苏大剧院,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创排的《苏风戏韵》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首次用交响乐“二创”江苏七个剧种的戏曲音乐,让人耳目一新之余,也引发全新思考。
二创即二次创作,是指对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图像、影片、音乐等,通过仿作、改编、引用并加以发挥等模式,完成新的创作。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多维度的“二创”方式,正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跨界新潮、中西合璧。此次的《苏风戏韵》音乐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次富有想象力的“二创”成果展现——
杜小甦作曲的交响音诗《姹紫嫣红》,将昆曲这支“幽兰”,用木管们卡农形式的呈现,带观众置身姹紫嫣红的幽韵中;吴小平作曲的唢呐与乐队《走娘家》,大调板、慢板透着日子的鲜活,富有特色的柳琴戏,经唢呐一摆弄,让人听到风吹绸布褂发出的脆生生的声音;而由在常畅、卢小杰根据扬剧素材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百岁挂帅》,二胡如泣如诉,交响激情澎湃,张力起伏,美得神采飞扬……
“新奇、好听、有水准”“没想到中西结合竟如此动听”“希望以后能多看到这样高水平的演出”……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发出赞叹。而专家们则齐聚一堂,第一时间就如何更好地用交响的方式传播、传承戏曲文化进行研讨。
“这一批作品,撷戏曲的精髓,进行交响化再创作,不仅提升了戏曲音乐的审美档次,也增加了戏曲音乐传承的多种可能,有助于提升苏剧、丹剧等地方戏的全国知名度。”对于此次创新,戏曲专家赵震方连连赞叹。
昆笛、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的solo,成了本场戏曲交响乐化的点睛之笔。而让当红昆曲小生、省昆院长施夏明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台上并没有戏曲演员的身影和唱腔,但杜丽娘游玩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后,心里的那一丝缱绻和惆怅的情绪,却通过器乐的织造进行了极为准确地表达,“我也是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坐在底下,看一场用交响乐来演奏各个剧种声腔体系的音乐会,深受震撼。灵动中显恢弘,磅礴中显细腻,乐符流淌间,生动展现了各个剧种音乐的个性。”
此次出现在音乐会中的七个剧种分别是昆曲、苏剧、丹剧、锡剧、扬剧、柳琴戏和淮剧。除了剧种各具特色外,从50后到80后的创作者因为年龄阅历、生活背景、个性色彩以及对地方戏的熟悉程度等的不同,也让“二创”出来的戏曲交响作品丰富多元,各有侧重点。
“有的创作音乐丰富,创作技法更新潮,有的老师则将戏曲唱段的素材进行了立体化的呈现,不断地重复、变奏;还有的老师通过情感表达,将作品推向一个新的层次。”80后作曲家孔志轩自己创作的随想曲《望太湖》则从锡剧《双推磨》《珍珠塔》等中汲取灵感,仿佛太湖之中的美味佳肴,沁人心脾。
“传统戏曲是一个百花园,有的剧种强调声腔的简单化,有的腔体则又很复杂。而我听了整整两个月的苏剧后发现,它的基本曲调太平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过评弹、沪剧、昆曲、江南丝竹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影响,并没有哪一个强旋律能直接对应,让人一听就是苏剧。”最终,崔安强在深挖剧种特色的同时,对苏剧的代表性旋律进行了创造性提炼,其创作的苏剧风格管弦乐《梦·吴风》,让观众感叹,仿佛梦中一地摇曳的花影,充满着江南小镇的气息。
本就对淮剧十分了解的作曲家王啸冰则在管弦乐《泱泱大江淮》中将淮剧的淮调和拉调揉搓成一种秘制香气,以回旋体的手法,渗透在音符之中,交响乐的融入使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戏曲音乐首先就是要好听,但是好听不一定是戏曲音乐。在抓交响性的基础上怎么去挖戏韵?除了在戏曲曲调、板式上找素材外,还可以从戏曲的韵味着手。”
向左走是戏曲,向右走是交响。如何把握好两者相融合的尺度也成为研讨会上交流的重点。对此,国家一级作曲崔新的看法是:“戏曲化元素交响化呈现,通过器乐演奏表达非人声的戏曲腔韵,是这场音乐会的一个美学基点。如果仅仅把一段戏曲的唱腔加上配器,则会让音乐的交响性不足;如果提炼概括得太多,让戏曲的韵味又不足,也满足不了观众的期待。我认为,戏曲交响化简单来说,就是把腔韵变成交响的手段,而出来又必须是腔韵的东西。”
“无论是对江苏戏曲音乐的交响化,还是交响音乐的民族化,我认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胡名家”朱昌耀建议将另一个具有特色的剧种淮海戏加入其中,更加全面展现江苏戏曲的风貌。
感知戏曲文化,也是感受历史文脉的独特韵味。对于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交响乐团副团长王志强表示,接下里他们将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打磨与修改,到更多、更大的舞台去演出,争取打造一张江苏戏曲音乐的新名片!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用交响乐“二创”江苏戏曲,打造江苏戏曲新名片
江苏是戏曲大省,也是戏曲发源地,现存地方戏剧种多达20多个。在互联网语境下,如何打造江苏戏曲音乐的崭新名片?
6月17日晚江苏大剧院,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创排的《苏风戏韵》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首次用交响乐“二创”江苏七个剧种的戏曲音乐,让人耳目一新之余,也引发全新思考。
二创即二次创作,是指对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图像、影片、音乐等,通过仿作、改编、引用并加以发挥等模式,完成新的创作。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多维度的“二创”方式,正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跨界新潮、中西合璧。此次的《苏风戏韵》音乐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次富有想象力的“二创”成果展现——
杜小甦作曲的交响音诗《姹紫嫣红》,将昆曲这支“幽兰”,用木管们卡农形式的呈现,带观众置身姹紫嫣红的幽韵中;吴小平作曲的唢呐与乐队《走娘家》,大调板、慢板透着日子的鲜活,富有特色的柳琴戏,经唢呐一摆弄,让人听到风吹绸布褂发出的脆生生的声音;而由在常畅、卢小杰根据扬剧素材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百岁挂帅》,二胡如泣如诉,交响激情澎湃,张力起伏,美得神采飞扬……
“新奇、好听、有水准”“没想到中西结合竟如此动听”“希望以后能多看到这样高水平的演出”……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发出赞叹。而专家们则齐聚一堂,第一时间就如何更好地用交响的方式传播、传承戏曲文化进行研讨。
“这一批作品,撷戏曲的精髓,进行交响化再创作,不仅提升了戏曲音乐的审美档次,也增加了戏曲音乐传承的多种可能,有助于提升苏剧、丹剧等地方戏的全国知名度。”对于此次创新,戏曲专家赵震方连连赞叹。
昆笛、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的solo,成了本场戏曲交响乐化的点睛之笔。而让当红昆曲小生、省昆院长施夏明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台上并没有戏曲演员的身影和唱腔,但杜丽娘游玩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后,心里的那一丝缱绻和惆怅的情绪,却通过器乐的织造进行了极为准确地表达,“我也是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坐在底下,看一场用交响乐来演奏各个剧种声腔体系的音乐会,深受震撼。灵动中显恢弘,磅礴中显细腻,乐符流淌间,生动展现了各个剧种音乐的个性。”
此次出现在音乐会中的七个剧种分别是昆曲、苏剧、丹剧、锡剧、扬剧、柳琴戏和淮剧。除了剧种各具特色外,从50后到80后的创作者因为年龄阅历、生活背景、个性色彩以及对地方戏的熟悉程度等的不同,也让“二创”出来的戏曲交响作品丰富多元,各有侧重点。
“有的创作音乐丰富,创作技法更新潮,有的老师则将戏曲唱段的素材进行了立体化的呈现,不断地重复、变奏;还有的老师通过情感表达,将作品推向一个新的层次。”80后作曲家孔志轩自己创作的随想曲《望太湖》则从锡剧《双推磨》《珍珠塔》等中汲取灵感,仿佛太湖之中的美味佳肴,沁人心脾。
“传统戏曲是一个百花园,有的剧种强调声腔的简单化,有的腔体则又很复杂。而我听了整整两个月的苏剧后发现,它的基本曲调太平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过评弹、沪剧、昆曲、江南丝竹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影响,并没有哪一个强旋律能直接对应,让人一听就是苏剧。”最终,崔安强在深挖剧种特色的同时,对苏剧的代表性旋律进行了创造性提炼,其创作的苏剧风格管弦乐《梦·吴风》,让观众感叹,仿佛梦中一地摇曳的花影,充满着江南小镇的气息。
本就对淮剧十分了解的作曲家王啸冰则在管弦乐《泱泱大江淮》中将淮剧的淮调和拉调揉搓成一种秘制香气,以回旋体的手法,渗透在音符之中,交响乐的融入使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戏曲音乐首先就是要好听,但是好听不一定是戏曲音乐。在抓交响性的基础上怎么去挖戏韵?除了在戏曲曲调、板式上找素材外,还可以从戏曲的韵味着手。”
向左走是戏曲,向右走是交响。如何把握好两者相融合的尺度也成为研讨会上交流的重点。对此,国家一级作曲崔新的看法是:“戏曲化元素交响化呈现,通过器乐演奏表达非人声的戏曲腔韵,是这场音乐会的一个美学基点。如果仅仅把一段戏曲的唱腔加上配器,则会让音乐的交响性不足;如果提炼概括得太多,让戏曲的韵味又不足,也满足不了观众的期待。我认为,戏曲交响化简单来说,就是把腔韵变成交响的手段,而出来又必须是腔韵的东西。”
“无论是对江苏戏曲音乐的交响化,还是交响音乐的民族化,我认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胡名家”朱昌耀建议将另一个具有特色的剧种淮海戏加入其中,更加全面展现江苏戏曲的风貌。
感知戏曲文化,也是感受历史文脉的独特韵味。对于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交响乐团副团长王志强表示,接下里他们将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打磨与修改,到更多、更大的舞台去演出,争取打造一张江苏戏曲音乐的新名片!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