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时代民族器乐演奏领军人才,共促民族器乐发展

由卷鹅于2022-06-30整理

培养新时代民族器乐演奏领军人才,共促民族器乐发展

浙江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泉,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培养新时代民族器乐演奏领军人才,共促民族器乐发展

6月13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结业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厅上演

今年3月初,20名来自全国的青年民族器乐优秀演奏人才齐聚浙江音乐学院,参加以浙音为实施主体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的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进修。日前,刚刚结束培训的他们仍感到意犹未尽:“不仅是我们个人演奏技术和综合素养的一次全面提升,也将通过我们,影响整个民族器乐演奏行业的发展。”

百余天授课
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优秀青年扬琴演奏家王婕从小学艺、从教至今已有十余年,现在是西安音乐学院扬琴专业副教授、民乐系合奏教研室主任,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虽然已经是我国青年民族器乐演奏领域的优秀人才,但她格外重视此次培训机会,看到浙江音乐学院发出的招生简章就立刻报了名。

王婕表示:“工作以来,我越来越感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除了自身演奏要求不断提高外,我们也需要持续吸纳最新的学术成果、提升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各阶段学生开展教学。”

据项目负责人、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介绍,参加本项目培训的20名学员,全部为经过层层选拔、择优录取的青年优秀民族器乐演奏人才。他们来自全国专业院校、专业艺术院团,已取得本专业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且成果较为突出。通过进一步培训,旨在“举全国之力,集众家优势,全力培养新时代民族器乐演奏领军人才”。

除了学员遴选“门槛”高以外,课程设置、考核等方面也颇为严格。项目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方式,开设了人文艺术课程、音乐理论课、专业指导课。集中授课结束后,学员还要在浙江省内进行交流、采风、汇报演出等艺术实践活动,经评定、考核合格后,才可获得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

顶尖专家教学
实现技艺和素养全面提升

离开工作岗位、来浙江音乐学院培训3个月,王婕要克服重重困难和压力,但看到项目汇聚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民族乐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全国一流院校、院团及协会的顶尖师资力量,她立刻“心动”了。“器乐演奏专家唐俊乔、周望、严洁敏、赵聪等,理论专家王次昭、田青、李诗原等,参与授课的都是国内演奏或理论界的一流大师。我们平时都只能读论文或是看他们在舞台演出,没想到他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汇聚在一起给我们授课。”王婕表示。

据悉,师资配备上,此次授课的专家既包括民族器乐演奏大师、指挥家、作曲家,也有长于音乐分析与研究的理论家,因为疫情原因,这些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他们教授民族器乐的创新发展、中国传统乐队组合及当代变革与发展、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创作、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等多样化的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民族器乐表演实践开设专业指导与示范、乐队排练、古典与当代民族器乐合奏和民间音乐采风等课程,突出了项目的应用性、实践性、专业性。

为了能够来浙江音乐学院接受名家大师的指导,优秀青年二胡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邢璐在南京艺术学院的支持下,调整平时给学生上课的课表,白天接受项目培训,晚上再通过互联网,为远在南京的学生开展教学,把最新的演奏理念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些老师的教学经验极其丰富,在专业指导课上,哪怕他们讲授的是我们曾经接触过的曲目,但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高度和深度令人惊叹,对我们演奏技艺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邢璐说。

除了演奏技艺提升外,王婕感触最深的是授课专家对民族器乐理论、审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理解和启迪。她表示,国家对新时代民族器乐演奏人才的要求是“一体多元”的,除了要拥有高水平演奏技艺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对审美方向的把握、对国内外音乐历史的感悟、对民族器乐发展站位方向的思考等也非常重要。“我接受了二十多节理论知识的讲座,每节讲座都是集各位授课专家思想之大成,需要我们结课后,用更漫长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她认为,自己通过这次学习,“实现了自己音乐道路上质的飞跃”。

在行业交流中
共促民族器乐发展

在集中授课之外,浙江音乐学院创新培养模式,配套举办了一系列专题研讨会、采风实践、汇报音乐会和个人专场音乐会等。例如,浙音利用教学资源,集学院国乐系、音乐学系、舞蹈学院、戏剧系教学成果和资源优势,开展了一次跨学科的对话讨论,共同探讨以戏曲、民族音乐、中国舞蹈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新时代发展方向,感受不同学科所蕴含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共同推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的进程。又比如,浙音带领学员们走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院团、博物馆进行实地采风,通过与艺术家们的相互展演与交流讨论,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浙江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拓展了学员特别是外省学员对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深入理解。

授课、实践结束后,浙音还组织了3场汇报音乐会和4场个人专场音乐会,“选取了一些新颖、难度较高的民乐作品,既是我们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报,也是对我们演奏技艺、乐队配合的一次拔高,更是为百姓们带来一场集全国中青年演奏者的高水平艺术享受。”王婕表示。

当下,培训已结束,学员们也已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带回来厚厚一叠笔记,“这些笔记我要反复翻看、吸收,每次重温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会影响我整个艺术生涯。”邢璐也表示,除了对个人影响外,她还将把学习的成果和感受,通过教学、表演、交流等形式传递给更多学生、同行和听众。“我们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演奏员,我相信,个人演奏技术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必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演奏者、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博士生导师李光陆作为专家教师参与了此次项目授课。项目结束后,他对此次培训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此次培训项目是浙江音乐学院站在民族器乐演奏和行业发展高度,进行青年演奏人才综合素养全局性、系统化提升的一次重要举措,更是一次海纳百川的行业大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员汇聚一堂,带着各自演奏特色和地方文化,与授课教师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在行业交流中共同推进了民族器乐的发展。

阮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阳也表示,此次培训立意远、站位高、培训内容丰富、架构科学完善,“课程涵盖理论、独奏、乐队等多个层面,不仅涉及各种民族器乐演奏,甚至涵盖了戏曲表演等相关门类,并通过采风、音乐会等多种形式,让学员树立深入实地、严谨端正的学术观和艺术观,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知识灌输和素养提升。”她认为,浙江音乐学院为青年表演人才创造了难得的学习条件,他们得以抱团发展、群体成长,最终一定会成为理论坚实、技艺精湛的拔尖人才,共同推进民族器乐演奏行业的发展。

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也指出,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如何让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懂得中国,是中国音乐当下发展的重要使命。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通过培养提升学员的专业演奏技艺、人文综合修养、民族文化自信和守正出新的创造精神,让他们能够行稳致远,成为新时代民族器乐演奏的领军人才。这对传承和发展民族器乐演奏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浙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推动民族音乐人才的高水平培养与中华美育精神赓续传承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