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间舞蹈、民间剪纸多次在全国获奖,徐州剪纸以粗犷质朴的风格成为苏北剪纸的代表,徐州香包的“真棒”款香包香飘万里,徐州地方戏曲南北兼容、多位演员荣获国家戏曲最高奖梅花奖。自去年我市将伏羊食俗“吃”进了国家级,徐州现有国字号非遗项目10项,一起来了解下。
唢呐,又称“喇叭”,是一种外来乐器。徐州民风淳厚、崇尚礼仪,据记载,有关唢呐的传承有着数百年历史,被经常应用于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唢呐在徐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
跑竹马,俗称“竹马舞”“竹马会”。邳州跑竹马兴盛于清代,该舞经过几代人的创造,先后加入了打击乐、唢呐及歌唱等伴奏形式,逐渐形成一个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的民间舞蹈,并在传承发展中出现不同风格的流派。
徐州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徐州一带三四百年。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不但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也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现存的本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兴于清代徐州地区的江苏柳琴戏不同于山东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典雅,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契合徐州一带原住民的强悍、粗犷而又热情、仗义的性格,因此徐州周边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徐州琴书源于明代小曲,以徐州方言演唱,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徐州琴书是徐州地区的主要曲种,还是江苏省的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亦是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在全国曲艺园地中、在民众心间都有一定的位置。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伴奏有独特风格,书(曲)目繁多,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徐州剪纸既融入了北方剪纸豪放、粗犷、浑厚的特色,又融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清秀的艺术特色。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徐州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香包工艺。
糖人贡早期曾用于宫廷祭祀,后流入民间,清代中期传入丰县,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糖人贡在丰县俗称“贡品”,以优质白糖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艺术品,是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重要载体。丰县糖人贡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糖人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是研究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活化石”。
邳州纸塑狮子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一种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和民间工艺特色。纸塑狮子头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用色借鉴传统木版年画,其描绘仿拟戏剧花脸脸谱,其风格不同于南方狮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有着北方塑艺的粗犷豪放,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徐州伏羊食俗是徐州地区特有的民俗,主要分布于徐州五县(市)五区以及周边地区,且已形成了民俗节庆习俗。每年逢阴历六月六,家家都要接女儿、女婿回家,蒸新麦面馍,煮羊肉热情款待,故有“六月六,接姑姑,新麦馍馍熬羊肉”“六月六,接姑姑,女婿外孙一大屋”的民谣。徐州民间流传“入伏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的说法,伏羊食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普及发展。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这些徐州的“国字号”非遗项目,你知道吗?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间舞蹈、民间剪纸多次在全国获奖,徐州剪纸以粗犷质朴的风格成为苏北剪纸的代表,徐州香包的“真棒”款香包香飘万里,徐州地方戏曲南北兼容、多位演员荣获国家戏曲最高奖梅花奖。自去年我市将伏羊食俗“吃”进了国家级,徐州现有国字号非遗项目10项,一起来了解下。
唢呐艺术
唢呐,又称“喇叭”,是一种外来乐器。徐州民风淳厚、崇尚礼仪,据记载,有关唢呐的传承有着数百年历史,被经常应用于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唢呐在徐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
邳州跑竹马
跑竹马,俗称“竹马舞”“竹马会”。邳州跑竹马兴盛于清代,该舞经过几代人的创造,先后加入了打击乐、唢呐及歌唱等伴奏形式,逐渐形成一个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的民间舞蹈,并在传承发展中出现不同风格的流派。
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徐州一带三四百年。
江苏柳琴戏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不但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也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现存的本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兴于清代徐州地区的江苏柳琴戏不同于山东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典雅,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契合徐州一带原住民的强悍、粗犷而又热情、仗义的性格,因此徐州周边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源于明代小曲,以徐州方言演唱,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徐州琴书是徐州地区的主要曲种,还是江苏省的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亦是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在全国曲艺园地中、在民众心间都有一定的位置。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伴奏有独特风格,书(曲)目繁多,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
徐州剪纸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徐州剪纸既融入了北方剪纸豪放、粗犷、浑厚的特色,又融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清秀的艺术特色。
徐州香包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徐州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香包工艺。
丰县糖人贡
糖人贡早期曾用于宫廷祭祀,后流入民间,清代中期传入丰县,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糖人贡在丰县俗称“贡品”,以优质白糖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艺术品,是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重要载体。丰县糖人贡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糖人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是研究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活化石”。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一种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和民间工艺特色。纸塑狮子头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用色借鉴传统木版年画,其描绘仿拟戏剧花脸脸谱,其风格不同于南方狮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有着北方塑艺的粗犷豪放,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徐州伏羊食俗
徐州伏羊食俗是徐州地区特有的民俗,主要分布于徐州五县(市)五区以及周边地区,且已形成了民俗节庆习俗。每年逢阴历六月六,家家都要接女儿、女婿回家,蒸新麦面馍,煮羊肉热情款待,故有“六月六,接姑姑,新麦馍馍熬羊肉”“六月六,接姑姑,女婿外孙一大屋”的民谣。徐州民间流传“入伏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的说法,伏羊食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普及发展。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