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坚守执念,从学艺到爱艺,在传承与创新傈僳族文化中,非遗传承人邓福生不断苦练技艺,在坚守中改变,在创新中突破,独创口弦呼麦技巧,成立“邓赛赛民族文化工作室”,让梦想和致富路越走越远。
邓福生说:“我从小就受家人的影响,对傈僳族的文化非常感兴趣,一直不断地去学习、挖掘。我经常去参加一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子的活动,一方面是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也是想把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
在邓福生的工作室里,不时有宛转悠扬的期奔与口弦合奏声飘出,经久不息。传统民族乐器期奔、口弦和笛哩图更是摆的满满当当,这一件件乐器都表现着他的匠心灵韵。
他说,从一块方木到一把精致的乐器,要经过挑料、抛料到尺画、推刨、打箍、调音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过程不仅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还要懂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说起自己制作的乐器品质,邓福生言语间充满了自信。无论机器制作乐器多么发达,在邓福生看来永远都无法替代手工制作。“木头从开料到选料,最少要隔三四年,甚至七八年时间,否则做出来的乐器不是变翘就是变弯。”
他说,木料和人一样,每块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顺应着木料的脾性,才能做出“趁手”的乐器来。匠人掌握了木料的性格,再按照传统的制作工序,经过烦琐而细致的制作,才能真正制作出一把出色的乐器。正是像邓福生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使期奔这些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搭着乡村振兴的“快车”,邓福生不仅是技艺传播者,更成了一名乡村致富带头人。因为制作的乐器音节准、音色美、造型漂亮,深受市场欢迎,附近很多村民都慕名前来拜师学艺。邓福生表示,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爱好者加入。为此,他通过招收学徒培养非遗传承人,免费开展乐器教学,结合抖音APP、微信朋友圈、云南民族村实体销售等方式,打开了传统乐器的市场销路,同时让文化之声传得更深更远。
邓福生说:“自从我开了邓赛赛民族乐器工作室以后,我也在我们村子招收了5个徒弟,我一直教他们制作以前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乐器期奔、笛哩图、口弦……然后(通过)我们这个期奔、笛哩图、口弦的销售,也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民族乐器,是一种文化形象,民族精神,更是时代声音。把手艺发扬光大,让悠扬的琴声传向更远的地方,是一代代“守艺人”的夙愿,也是邓福生的心愿。尽管现在面临一些困难,但邓福生对未来的传承发展依然充满信心。“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他说,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花很大力气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大批非遗传承人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努力培养接班人;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非遗的认知持续加深,这为非遗传承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邓福生表示:“作为一名非遗文化传承人,下一步,我想继续扩大工作室的规模,把乐器做得更精致,同时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把乐器和歌舞结合起来,发扬、传承好傈僳族的文化,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让我的家乡发展得更好。”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匠心灵韵 意蕴传承——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福生
匠心坚守执念,从学艺到爱艺,在传承与创新傈僳族文化中,非遗传承人邓福生不断苦练技艺,在坚守中改变,在创新中突破,独创口弦呼麦技巧,成立“邓赛赛民族文化工作室”,让梦想和致富路越走越远。
邓福生说:“我从小就受家人的影响,对傈僳族的文化非常感兴趣,一直不断地去学习、挖掘。我经常去参加一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子的活动,一方面是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也是想把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
在邓福生的工作室里,不时有宛转悠扬的期奔与口弦合奏声飘出,经久不息。传统民族乐器期奔、口弦和笛哩图更是摆的满满当当,这一件件乐器都表现着他的匠心灵韵。
他说,从一块方木到一把精致的乐器,要经过挑料、抛料到尺画、推刨、打箍、调音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过程不仅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还要懂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说起自己制作的乐器品质,邓福生言语间充满了自信。无论机器制作乐器多么发达,在邓福生看来永远都无法替代手工制作。“木头从开料到选料,最少要隔三四年,甚至七八年时间,否则做出来的乐器不是变翘就是变弯。”
他说,木料和人一样,每块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顺应着木料的脾性,才能做出“趁手”的乐器来。匠人掌握了木料的性格,再按照传统的制作工序,经过烦琐而细致的制作,才能真正制作出一把出色的乐器。正是像邓福生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使期奔这些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搭着乡村振兴的“快车”,邓福生不仅是技艺传播者,更成了一名乡村致富带头人。因为制作的乐器音节准、音色美、造型漂亮,深受市场欢迎,附近很多村民都慕名前来拜师学艺。邓福生表示,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爱好者加入。为此,他通过招收学徒培养非遗传承人,免费开展乐器教学,结合抖音APP、微信朋友圈、云南民族村实体销售等方式,打开了传统乐器的市场销路,同时让文化之声传得更深更远。
邓福生说:“自从我开了邓赛赛民族乐器工作室以后,我也在我们村子招收了5个徒弟,我一直教他们制作以前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乐器期奔、笛哩图、口弦……然后(通过)我们这个期奔、笛哩图、口弦的销售,也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民族乐器,是一种文化形象,民族精神,更是时代声音。把手艺发扬光大,让悠扬的琴声传向更远的地方,是一代代“守艺人”的夙愿,也是邓福生的心愿。尽管现在面临一些困难,但邓福生对未来的传承发展依然充满信心。“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他说,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花很大力气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大批非遗传承人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努力培养接班人;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非遗的认知持续加深,这为非遗传承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邓福生表示:“作为一名非遗文化传承人,下一步,我想继续扩大工作室的规模,把乐器做得更精致,同时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把乐器和歌舞结合起来,发扬、传承好傈僳族的文化,以文化产业带动旅游,让我的家乡发展得更好。”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