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艺人”李树明以“匠心”守护“初心”

由向日葵于2022-04-28整理

微风轻拂树梢,走进古朴的木楞房,屋内静谧无言,只听见木屑从木板上掉落的沙沙声,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村民李树明正在一张老旧的桌前忙碌着,刻刀划过木板,隽秀的图案逐渐成型。

李树明,彝族,1963年8月生,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人,从事月琴制作30余年,其制作的月琴工艺精巧,造型美观,音色悦耳,清脆明快。201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1年入选楚雄州第三批“彝乡英才”,被选树为“彝乡名匠”。

镇南月琴,彝族传统乐器之一,因形似满月,声脆如琴而得名,民间俗称“弦子”。镇南月琴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乐书》中就有记载,清代即誉满三迤,光绪《镇南州志》记载:“口琴、月琴州人杨氏世其业,所造皆有美音,市之者甚众”。

非遗“守艺人”李树明以“匠心”守护“初心”

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村寨。李树明在岔河村长大,打小就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父辈都是木匠,自然对月琴制作产生了兴趣。李树明介绍,镇南月琴主要以楸木、水冬瓜木为原材料,再运用榫卯法和胶合法分别制成琴腔、琴杆、琴头、弦簪、弦品,历经组合、拼装、雕花、上色、上弦、排品等10多个步骤制作而成,制作一把月琴往往需要月余,最考验匠人的耐心。

“月琴制作最要紧的是心静,有时从早到晚一天下来要坐十来个小时,我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了,很多年轻人吃不下这个苦,自然也不愿跟着学。”李树明说。

非遗“守艺人”李树明以“匠心”守护“初心”

从事月琴制作20多年间,李树明以“匠心”守护“初心”,在月琴制作技艺上深耕钻研,任墙外车水马龙,眼前的一块块木头,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潜心钻研,雕刻的图案从原始图腾到日月星辰、花鸟鱼草、山川树木,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标识。2006年,镇南月琴制作技艺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李树明带着镇南月琴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被评为“中国农民艺术节优秀作品”。2011年,镇南月琴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民族文化之美精彩绽放。2015年,李树明被表彰为“楚雄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李树明被选树为“彝乡名匠”,相继成立了镇南月琴技艺传习所和李树明彝乡名匠工作室,获得专项补助资金。镇南月琴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更是造型绝美的工艺美术品和备受青睐的旅游产品。月琴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渐渐走出“小山村”,走向“大世界”。李树明指着满柜的奖状和奖杯骄傲地说,“靠着这门手艺,我也算小有名气,还给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我制作的月琴,去过的地方比我去过的还多。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不敢忘,也不能忘。”

非遗“守艺人”李树明以“匠心”守护“初心”

如今,工作室规模逐渐扩大,组织架构更加清晰,镇南月琴的保护和传承有了专业的团队,分别负责加工、研发、推广,打造出“品牌+项目+传承人+产品+旅游”的文旅农商融合发展新模式,擦亮了“红装咪依噜、多姿岔河村”的乡村旅游名片。

暮春的岔河,青山耸翠,田野烂漫,悠扬的月琴声叮当响起。在时光的磨洗中,李树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镌刻在月琴上,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一把小小月琴,弹响了新时代彝乡人民的幸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