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乐是白族、彝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器乐,主要流传于大理州洱源县境内的白族、彝族聚居区,多在生产劳动、婚丧嫁娶、民俗节庆、宗教礼仪和戏剧舞台等场合中吹奏。2017年6月,唢呐乐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项目)。
唢呐作为一种民间常用乐器,在我国很多民族中以及西亚、东南亚一些地区广为流传。关于唢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写道:“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可见那时唢呐已运用于军乐之中。
洱源唢呐乐中使用的唢呐,与汉族唢呐大有不同。洱源唢呐的木管正面只有七孔,背面无音孔,簧片短而硬。低音浑厚、稳健,高音高亢、明亮,音域宽广,喜用跳进音程,旋律粗犷豪放、气势宽广连绵。吹奏方法上,洱源唢呐乐中多采用“借音”吹奏法,以左右腮帮交替进行的方式换气,以便吹奏者可以边走边吹,技艺高超的唢呐手不仅能做到走十几里路而唢呐声不断,而且全程气息充足,声透云霄、裂石流云。
关于洱源唢呐的形成时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洱源唢呐作为白族“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洱源地区的大范围流传时间,应该不会晚于“吹吹腔”的形成时间,即明初洪武年间(杨明《滇戏杂谈》)。
几百年的沉淀与氤氲,让唢呐乐彻底渗透进洱源人的骨血之中,贯穿他们的喜怒哀乐,响彻他们的百样人生,不论是在婚嫁、生子、丧仪等重大的人生节点,还是在劳作、节庆、祭祀等日常生活中,洱源人身边,都离不开唢呐的身影。
春节、海灯会、绕三灵、田家乐、迎送本主等这些大型的传统节庆中,多采用旋律明快、音调高昂的《耍龙调》《龙摆尾》《霸王鞭调》《耍鹤调》《大摆队伍》《将军令》《游船曲》等曲牌,渲染欢腾炽热的节日气氛;栽插等劳动场面则用《栽秧调》《过山箐》和《大摆队伍》,大起大落的调子和强有力的旋律伴随着劳动节奏,形成你追我赶的栽秧竞赛场面;《闹山红》《开打曲》《过场曲》《高腔》《一字腔》等曲牌则用于白族吹吹腔舞台戏和板凳戏;《迎亲调》《送客调》《小开门》《一杯酒》《美女梳妆》《拜堂》等曲牌用于结婚时迎客、送客、接新娘、敬酒、拜堂等婚礼活动;而《送丧调》《离歌》《跌落泉》《悲泪涟》《大哭》等则是丧葬礼仪时的专用曲牌。
迄今为止,洱源县境内共收集到100多个传统曲牌,种类丰富,不同场景、不同情绪之下使用的曲牌各不相同,有着严格的区分,不宜混用。
2021年年底,洱源县的白族唢呐吹打乐《龙上天》入选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举办的“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线上活动。2022年1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奖名单的通知》,经评奖委员会评审,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委审核,《龙上天》获得了铜奖。
从民国时期至今,浓郁的唢呐文化让洱源县陆续涌现出了李照明、罗凤银、毛玉宝、杨士才、李学昌、毕世发、张亮山等唢呐演奏大师,还有很多世代传承的唢呐手,他们分布于各个乡镇,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唢呐“专业户”乃至“专业村”。同时,洱源县不断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健全该项目及相关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每年定期举办传承人唢呐技艺培训班,建成多个传习基地,多措并举,保护传承,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洱源唢呐乐昂扬悠长、嘹亮通透的声音将进一步传遍全国,响彻世界。
如果你也被唢呐的魅力所吸引,欢迎走进洱源,走近洱源唢呐乐,来感受唢呐与洱源人纠缠一生的深切情怀。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非遗云赏】力透云霄白族唢呐
唢呐乐是白族、彝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器乐,主要流传于大理州洱源县境内的白族、彝族聚居区,多在生产劳动、婚丧嫁娶、民俗节庆、宗教礼仪和戏剧舞台等场合中吹奏。2017年6月,唢呐乐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项目)。
唢呐作为一种民间常用乐器,在我国很多民族中以及西亚、东南亚一些地区广为流传。关于唢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写道:“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可见那时唢呐已运用于军乐之中。
洱源唢呐乐中使用的唢呐,与汉族唢呐大有不同。洱源唢呐的木管正面只有七孔,背面无音孔,簧片短而硬。低音浑厚、稳健,高音高亢、明亮,音域宽广,喜用跳进音程,旋律粗犷豪放、气势宽广连绵。吹奏方法上,洱源唢呐乐中多采用“借音”吹奏法,以左右腮帮交替进行的方式换气,以便吹奏者可以边走边吹,技艺高超的唢呐手不仅能做到走十几里路而唢呐声不断,而且全程气息充足,声透云霄、裂石流云。
关于洱源唢呐的形成时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洱源唢呐作为白族“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洱源地区的大范围流传时间,应该不会晚于“吹吹腔”的形成时间,即明初洪武年间(杨明《滇戏杂谈》)。
几百年的沉淀与氤氲,让唢呐乐彻底渗透进洱源人的骨血之中,贯穿他们的喜怒哀乐,响彻他们的百样人生,不论是在婚嫁、生子、丧仪等重大的人生节点,还是在劳作、节庆、祭祀等日常生活中,洱源人身边,都离不开唢呐的身影。
春节、海灯会、绕三灵、田家乐、迎送本主等这些大型的传统节庆中,多采用旋律明快、音调高昂的《耍龙调》《龙摆尾》《霸王鞭调》《耍鹤调》《大摆队伍》《将军令》《游船曲》等曲牌,渲染欢腾炽热的节日气氛;栽插等劳动场面则用《栽秧调》《过山箐》和《大摆队伍》,大起大落的调子和强有力的旋律伴随着劳动节奏,形成你追我赶的栽秧竞赛场面;《闹山红》《开打曲》《过场曲》《高腔》《一字腔》等曲牌则用于白族吹吹腔舞台戏和板凳戏;《迎亲调》《送客调》《小开门》《一杯酒》《美女梳妆》《拜堂》等曲牌用于结婚时迎客、送客、接新娘、敬酒、拜堂等婚礼活动;而《送丧调》《离歌》《跌落泉》《悲泪涟》《大哭》等则是丧葬礼仪时的专用曲牌。
迄今为止,洱源县境内共收集到100多个传统曲牌,种类丰富,不同场景、不同情绪之下使用的曲牌各不相同,有着严格的区分,不宜混用。
2021年年底,洱源县的白族唢呐吹打乐《龙上天》入选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举办的“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线上活动。2022年1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奖名单的通知》,经评奖委员会评审,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委审核,《龙上天》获得了铜奖。
从民国时期至今,浓郁的唢呐文化让洱源县陆续涌现出了李照明、罗凤银、毛玉宝、杨士才、李学昌、毕世发、张亮山等唢呐演奏大师,还有很多世代传承的唢呐手,他们分布于各个乡镇,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唢呐“专业户”乃至“专业村”。同时,洱源县不断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健全该项目及相关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每年定期举办传承人唢呐技艺培训班,建成多个传习基地,多措并举,保护传承,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洱源唢呐乐昂扬悠长、嘹亮通透的声音将进一步传遍全国,响彻世界。
如果你也被唢呐的魅力所吸引,欢迎走进洱源,走近洱源唢呐乐,来感受唢呐与洱源人纠缠一生的深切情怀。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