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 民族乐器绥米唢呐

由亦寒于2022-03-16整理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金元之际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成为一种宫廷器乐,明代以后传入民间。陕北绥米唢呐经过历代唢呐手的吹奏,在传承中完成了发展、完善的漫长过程。

非遗故事 民族乐器绥米唢呐

2017年9月绥德唢呐参加中国绥德国际石雕艺术节开幕式演奏活动。绥德文化馆资料图片

绥米唢呐音乐曲牌丰富,经典的唢呐曲牌有《水龙吟》《柳青娘》《绣金匾》等。解放后又创作出《沸腾的黄土地》《闹元宵》等唢呐曲牌。

非遗故事 民族乐器绥米唢呐

米脂唢呐在国家大剧院门前排练队形。

绥米唢呐的吹奏形式有“大吹”“小吹”之分。大吹由五件乐器和五人组成。两个唢呐手吹一把唢呐,鼓手、手、手分别击打牛皮鼓、小镲、钩锣。另有两把长号,由唢呐手和鼓手吹奏。小吹有小海笛一把、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铰子、小铜锣等乐器,吹奏风格委婉清丽。另外,也有100余人的集体演奏,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绥米唢呐是传播黄土地优秀民间音乐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非遗故事 民族乐器绥米唢呐

2008年绥米唢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