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姆登,一个藏在怒江大峡谷的怒族村落,抵达记忆之城知子罗的必经之地,被称为中国最美村寨。老姆登的美有清晨的云雾缭绕,还有夜里火塘边传唱的民族文化。
夜晚,错落在半山腰的房屋被点亮,远处传来轻快的乐声。乐声从刚刚成立不久的小慧传习馆传来,在宁静的夜晚重复着当地怒族人传统的夜生活。
小慧传习馆开在老姆登村一幢传统怒族民居“江家小院”里,夜晚顺着村里的柏油路往上走,老远就能看到“江家小院民族音乐工作坊”的灯箱,在2021年11月7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游客打卡的特色小院,来老姆登的游客会忍不住来这里看看,享受在老姆登的夜晚。
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喜欢音乐的江晓春自2000年从事民族音乐创作以来,就一直有着要做怒族文化、怒族音乐的想法,为此,他和妻子背上行囊四处搜寻散佚在怒江大峡谷里的各民族音乐,甚至从怒族的古老族谱里寻找线索与灵感,试图还原最纯正的少数民族歌曲。“怒江的民族音乐是与我们生息与共的,无论是劳作,还是恋爱,怒族人都喜欢弹起手上的达比亚,通过音乐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世世代代在怒江生活的怒族人创造了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它应该被后代传承下去,也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江晓春介绍,为了让更多的人传承怒族音乐,2021年11月7日,小慧传习馆在江家小院正式开班,他和妻子春丽晓慧当起了传习所的老师。现在,这幢传统的小院既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教室。
“一开始担心感兴趣愿意学习的人不多,现实却让人出乎预料。”春丽晓慧介绍,开班之后村里开客栈、农家乐的村民陆续来报名学习,有的年纪比她还要大一些。除了每周三、六休息外,到了晚上七点半,学员们会准时到江家小院的二楼围坐在火塘边学习。
“建筑、服饰、歌舞乐是有形的文化,而民族的传说、风俗、语言则是无形的,也需要传承好、保护好。”江晓春补充道,除了教授有形的民族歌舞乐之外,小慧传习所还会讲述民族风俗、礼仪和传说等,让学员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的认知。他们希望通过村里的年轻人和小孩能够像他们这代人一样,在环境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下,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会说民族语言,也有能够用民族歌舞表达的能力,让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除了传习馆的老师,春丽晓慧夫妻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木火乐团的成员。在加入木火乐团前,春丽晓慧原是怒江州民族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生长在傈僳族家庭的她从小就热爱民族文化,2016年离开怒江州民族歌舞团后,她从舞蹈专业向音乐转型,开始学习达比亚、口弦、嘀哩图等当地少数民族乐器。
作为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春丽晓慧的节奏感、韵律感很强,加上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和爷爷演奏、弹唱,她很快就学会了达比亚、口弦、嘀哩图等当地少数民族乐器。现在,她已经是一名熟练的乐手,演奏之外还时不时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回忆初学民族乐器时,春丽晓慧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刚学的时候,不掌握弹奏技巧,要反复练习,手上都是水泡,指甲都磨烂了。”
学成后,春丽晓慧加入了丈夫江晓春所在的木火乐团。“当时他的乐团正需要女声,也需要尝试通过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结合创造新的作品,想着夫妻间可以相互帮衬,我就加入了。”春丽晓慧告诉记者,加入乐团后也跟随乐队演出登上了越来越多的舞台,和之前不同的是,现在她是以音乐人的身份上台。
原本视野开阔的江家小院,在音乐氛围的加持下成了文艺青年的打卡点。白天站在小院的二楼可以看到远处的皇冠山,夜晚,温和的灯光照亮小院的二楼,这里就成了文艺青年的乌托邦,人们可以围坐在火塘边,或是坐在围栏旁的椅子上把酒言欢,听民谣和当地民族音乐的碰撞。而这也是春丽晓慧夫妇传承民族文化的另一种方式,相比有针对性的传习,这样的方式传播范围更广。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江家小院民族音乐工作坊”教民族乐器 讲民族故事
老姆登,一个藏在怒江大峡谷的怒族村落,抵达记忆之城知子罗的必经之地,被称为中国最美村寨。老姆登的美有清晨的云雾缭绕,还有夜里火塘边传唱的民族文化。
夜晚,错落在半山腰的房屋被点亮,远处传来轻快的乐声。乐声从刚刚成立不久的小慧传习馆传来,在宁静的夜晚重复着当地怒族人传统的夜生活。
小院是家,也是教室
小慧传习馆开在老姆登村一幢传统怒族民居“江家小院”里,夜晚顺着村里的柏油路往上走,老远就能看到“江家小院民族音乐工作坊”的灯箱,在2021年11月7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游客打卡的特色小院,来老姆登的游客会忍不住来这里看看,享受在老姆登的夜晚。
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喜欢音乐的江晓春自2000年从事民族音乐创作以来,就一直有着要做怒族文化、怒族音乐的想法,为此,他和妻子背上行囊四处搜寻散佚在怒江大峡谷里的各民族音乐,甚至从怒族的古老族谱里寻找线索与灵感,试图还原最纯正的少数民族歌曲。“怒江的民族音乐是与我们生息与共的,无论是劳作,还是恋爱,怒族人都喜欢弹起手上的达比亚,通过音乐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世世代代在怒江生活的怒族人创造了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它应该被后代传承下去,也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江晓春介绍,为了让更多的人传承怒族音乐,2021年11月7日,小慧传习馆在江家小院正式开班,他和妻子春丽晓慧当起了传习所的老师。现在,这幢传统的小院既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教室。
教民族乐器,还得讲民族故事
“一开始担心感兴趣愿意学习的人不多,现实却让人出乎预料。”春丽晓慧介绍,开班之后村里开客栈、农家乐的村民陆续来报名学习,有的年纪比她还要大一些。除了每周三、六休息外,到了晚上七点半,学员们会准时到江家小院的二楼围坐在火塘边学习。
截至4月21日,传习馆的培训已经开展了74期,教授的学员累计上千人。让春丽晓慧感到骄傲的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有15个学员从一开始不会任何乐器到现在能够熟练地用嘀哩图、口弦、达比亚演奏,“现在他们会弹、会唱,还会跳,能够完整地表演14个节目,我们准备在老姆登来一场林间音乐会。”高兴之余,春丽晓慧夫妇情不自禁地拿起手边的乐器,稍作调试后,吟唱傈僳族、怒族歌曲,用音乐来表达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建筑、服饰、歌舞乐是有形的文化,而民族的传说、风俗、语言则是无形的,也需要传承好、保护好。”江晓春补充道,除了教授有形的民族歌舞乐之外,小慧传习所还会讲述民族风俗、礼仪和传说等,让学员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的认知。他们希望通过村里的年轻人和小孩能够像他们这代人一样,在环境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下,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会说民族语言,也有能够用民族歌舞表达的能力,让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从舞者到音乐人,传承文化的初心不变
除了传习馆的老师,春丽晓慧夫妻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木火乐团的成员。在加入木火乐团前,春丽晓慧原是怒江州民族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生长在傈僳族家庭的她从小就热爱民族文化,2016年离开怒江州民族歌舞团后,她从舞蹈专业向音乐转型,开始学习达比亚、口弦、嘀哩图等当地少数民族乐器。
作为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春丽晓慧的节奏感、韵律感很强,加上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和爷爷演奏、弹唱,她很快就学会了达比亚、口弦、嘀哩图等当地少数民族乐器。现在,她已经是一名熟练的乐手,演奏之外还时不时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回忆初学民族乐器时,春丽晓慧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刚学的时候,不掌握弹奏技巧,要反复练习,手上都是水泡,指甲都磨烂了。”
学成后,春丽晓慧加入了丈夫江晓春所在的木火乐团。“当时他的乐团正需要女声,也需要尝试通过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结合创造新的作品,想着夫妻间可以相互帮衬,我就加入了。”春丽晓慧告诉记者,加入乐团后也跟随乐队演出登上了越来越多的舞台,和之前不同的是,现在她是以音乐人的身份上台。
加入乐队后春丽晓慧也发现喜欢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民族的东西消失得太快。之后,她辅助丈夫创作了不少民族音乐作品,在他们的小院和各种各样的舞台上吟唱《七连湖》《傈僳小夜曲》《老姆登之夜》等融合了民族乐器、民族语言和吉他、民谣的音乐作品,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民族音乐人。原本视野开阔的江家小院,在音乐氛围的加持下成了文艺青年的打卡点。白天站在小院的二楼可以看到远处的皇冠山,夜晚,温和的灯光照亮小院的二楼,这里就成了文艺青年的乌托邦,人们可以围坐在火塘边,或是坐在围栏旁的椅子上把酒言欢,听民谣和当地民族音乐的碰撞。而这也是春丽晓慧夫妇传承民族文化的另一种方式,相比有针对性的传习,这样的方式传播范围更广。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