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触类旁通

由不知桃夏于2022-04-14整理

对于青年民族音乐演奏者来说,文化修养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所谓“功夫在诗外”,触类旁通,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与浸染都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

有时练习中碰到瓶颈,百思不得其解,偶然会在诗词中得到启发。民族音乐的身后其实是更广阔的传统文化背景。文史哲等知识结构的建立,有助于理解乐曲背后更深的人文含义。书法、绘画都有助于提高审美观念和艺术品味,和民乐演奏独有的气韵和留白等处理方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文化修养方面,很多艺术大家,为我们后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起到引领作用。我们年轻一代需要沉淀的还有很多。

“功夫在诗外”,触类旁通

说到乐之大者,俞逊发先生是我心中绕不过去的前辈笛家。他不仅功力深厚、笛艺全面,更有大家风范,往往简单的一两音就有无比说服力,让人在他的笛声中感受到最直接的人文精神。虽斯人已去,喜欢他音乐的朋友和笛界后辈仍对他的作品念念不忘。听上海民族乐团长者回忆,他年轻时的刻苦用功、遍访名师的求知精神,在戏曲院团耳濡目染的短暂深造、被选拔进艺术国家队等经历,造就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姑苏行》,我曾长期视为标杆摹仿,在句句效仿中感受到他对艺术的严谨细致。

昆曲演奏对手指技巧运用以及气息的起承转合有很细的讲究,学习过程中我由衷感叹、钦佩他对昆曲如此醉心的推敲琢磨,几乎到了装饰音多一下或少一下都影响旋律流畅的精准把握。运气行句,气韵生动,每一个长音都有与生命应接之感。对音色的把控更让听者有古城遥思、时空轮转的情韵共鸣。每隔一段时间学习,都会有新的收获,受用无穷。

苦练、用心,对于这位笛家的追求来说,其实还远不止这些,更在于他对生命、自然、历史的思考。他的艺术也在“自然之中有深意”这句话中展开了全新的人文思考。正因为有了自然,人世的起落无常对他而言有了新的感悟,《秋湖月夜》《琅琊神韵》两首作品也就此诞生。两首乐曲意境直追唐宋诗意。

此时俞老师的演奏,不再显示他出类拔萃的技术、温润通透的音色,看似单纯平和,在控气和音色上却需要深厚的功力。将生命融入自然大化,不带一丝烟火气,与他所追求的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等老庄哲学理念有关。他向听者呈现了生命意境与中国自然哲学相应的作品。笛声中,有种人生独在、朗然澄澈,人生沉浮有如宇宙尘埃般的寂寥,也有应对大化一切、原本来于无,又复归于无的萧索与洒脱。

上海民族乐团成立至今已走过七十个年头。乐团一直以来追求永无止境、精致深刻的优质演奏,致力于为听众提供难忘的听觉经历与环境。这条道路任重道远,历代先人从没有哗众取宠,也从不孤芳自赏。前辈们用一生的时光,在器物面前,甘当垫脚石、引路人,传承一声悬命的人文精神。我们短暂的一生在千年器物面前都是过客,那刹那的存在,如水滴般映照历史长河的痕迹,那短暂的时光便是永恒。这是一条充满意义及喜悦之路。传统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的藏品,它需要活着,有生命力。古老文明延续到今日,自有超越时间的智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