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爱点亮千年前在吴地金山盛行的古琴文化

由袁城于2022-10-17整理

在上海浦南,有座千年古镇朱泾,悠长的岁月中,孕育了深邃的地域文明,繁衍出璀璨的非遗文化。小镇上,住着一群“传承者”,他们中有的用大半辈子守护一盏花灯,有的手持一杆画笔绘尽乡野四季……近日,该镇的古琴艺术也成功入选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群朱泾古琴爱好者在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历时近14年,考证朱泾古琴史,精修弹、斫技艺,立起传承门户,他们以琴会友,将传承为己任,以热爱守护着热爱。

用热爱点亮千年前在吴地金山盛行的古琴文化

千年古镇 琴声不绝

古琴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最为久远的弹拨乐器之一,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代表作名录,三千余年传承,因地域、习俗、师承、传谱各异,全国各地流派纷呈。

金山自古以来延续吴风文脉,古琴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金山古琴艺术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松江府时期,清代时达到鼎盛,除了文人雅士交流,古琴艺术也普及到百姓人家。史记在清康熙年间,朱泾琴人胡洵龙更是古琴界承上启下的名家。到民国时期,因家国动荡日渐没落。近现代,古琴兴趣爱好者仍属小众,为了扭转式微之势,推动古琴艺术在当下当地更好传承,钟情于古琴魅力的一群朱泾年轻人一同开启了寻根觅师的旅程。

“吴越柘湖古琴社,吴越很好理解,柘湖是金山隶属松江府时有一湖周边广泛种植柘树,蚕吃了柘树叶子所吐的丝最适合制作琴弦。”谈及琴社起名与朱泾琴史的渊源,琴社创始人之一王文峰滔滔不绝,王文峰被称为团队里的“琴痴”,不仅喜欢钻在历史书籍里探究古琴乐理,对斫琴更是到了忘我的地步,而他,也是几人中最早开始寻师的人。2006年时,为了师学艺,王文峰背上行囊往返于长三角的不同城市,终于成功拜师吴门琴社裴金宝弟子施俭门下。

共同的爱好引来志同道合的好友相继加入。在他们的讲述里,古琴的弹唱是一个从难到易再到难的过程。古琴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减字谱,初看减字谱,纸张上一个个形似汉字却又不是汉字的符号,让琴社的唯一女琴师朱红梅笑言,刚接触时仿佛看到了天书,但通过师傅的教学,他们很快发现,只要牢记不同偏旁部首的含义,也就知道了“四指八法”如何使用,余下的就是反复的练习。多年学而不辍,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琴风,但要说谁弹得更好听,却也无从说起,并非自谦,而是因为古琴弹奏本会因个人的心境、脾性不同而不同,当然,不同门派因技法不同,更是百花争艳。为了不断提升,他们常与长三角琴友们相聚于各类雅集,切磋赏析,还通过参加各级大赛,精进技艺。就在不久前开展的“我们的声音上太空”全国古琴专项展演中,朱红梅一举斩获全国级铜奖。

用热爱点亮千年前在吴地金山盛行的古琴文化

琴艺相生 斫陈弦新

艺因琴而生,琴因艺而传。习琴之人都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量身定制”。“古琴文化艺术的兴盛,离不开斫琴工艺的传承。欲传之,必习之,我们决定一试。”2012年起,琴社创始人王文峰、李元开启了对斫琴的探索。这期间一面向师公裴老等斫琴前辈取经,一面翻阅《碧落子斫琴法》《太古遗音》等大量古籍,特别是明代金山名家林有麟所著《青莲舫琴雅》起到了重要作用。看得书越多,越觉得制作出一把称心的琴不易,从想要做到开始做,这个过程他们一直酝酿了两年之久。

斫琴,从原材料选择到每一步制作,应该说每个环节都很关键,任何一丝差错都会导致整体效果的不尽如人意。所以,无论是对木材的筛选、漆的调配,还是对灰胎的工艺等,他们都亲力亲为。当时,为了挑选合适的木材,他们去过外地的农村淘宝;为了更清楚琴的内部结构,他们还购买了几床名家古琴,带去专业机构做了CT……进入到正式斫琴阶段,他们更是对12道工序,100多个步骤反复精磨细调,仅髹漆这道工序就要由粗到细,多道髹涂、多轮等待,因此,一把好琴的诞生,快则2年,慢则5年,就不足为奇了。坚持匠心斫琴,他们也受到了外界的认可,在“斫琴圈”小有名气,2020年时,李元就曾带着自斫古琴“可伴”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手工艺大赛,荣获了上海市“百名手工艺达人”称号。如今,多名社员已成为中国古琴文化艺术推广委员会会员。眼下,闻风来琴社体验斫琴的普通爱好者不在少数,还有外地爱琴者特意将破损古琴寄来修复。

用热爱点亮千年前在吴地金山盛行的古琴文化

习承并进 破土新生

根植于江南文化沃土的非遗,如何传承与传播地方文化,从“活”起来、活下去到火起来?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2015年他们共同创办了柘湖山房古琴斫制工作室,2017年又创办了吴韵柘湖古琴社,目前,为金山唯一一家集演奏、斫琴于一体的琴社。琴社建立以来,迎来送往了许多青年、孩童、老人以及国外友人,但其中有许多人被古琴的神秘感吸引而来,却因为各种原因浅尝辄止。社员们深知,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

为了加速推动普及,2018年以来,琴社与朱泾镇钟楼居民区结对,在暑期开展公益课堂,将古琴文化带入了社区。对于儿童启蒙,他们自有一套方法,不仅将琴史、琴曲、琴论以小故事的方式趣味讲述,还将“小星星”等儿歌打谱成古琴琴谱,或是兼容古诗词的韵律,唱弹教授,让孩子们更易入门与记忆,也让古琴成为国学教育的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琴社还扎根乡土文脉创作,近两年来,以唐代高僧船子和尚泛舟落照湾时所吟《拨棹歌》改编谱曲3首。为了更好呈现每一首歌的意境,期间,社员们围绕船子和尚的传说,大量挖掘、整理《拨棹歌》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成谱后,又邀请行内专家、本土文史研究者评鉴,以敬畏之心创作,使该曲目在市区镇多级非遗文化展演中得到广泛认可。

“扎根乡土,文化创作就有了源头活水,金山古琴讲述金山故事,即是在传承传统雅文化的同时,凝聚地域文化的珍贵记忆。”李元介绍,关于普及本土古琴文化,大家想要做的还有很多,如继续挖掘朱泾的古琴传承脉络,整理成书,汇编成册,供古琴爱好者研学;选取最具金山代表性的十景,斫琴为十个系列,进行公益展览;以船子和尚为背景,古琴为载体,创作“印象朱泾”式情景剧,使之成为传播朱泾文化的窗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