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抵万金 90后斫琴师为古琴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

由南丘于2022-03-23整理

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春风和煦,抚琴动操。春光明媚的午后,一场古音萦绕、汉服翩翩的小型古琴雅集在德清的一处庭院上演。

热爱抵万金 90后斫琴师为古琴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

人群中,一位衣着简朴、外表沉静的小伙子静坐弹弦,古朴的琴音如流水般从指尖泻出。他叫卢云开,是德清洛舍一名90后斫琴师,以琴会友是他斫琴制琴之余,最乐意参加的活动。

热爱抵万金 90后斫琴师为古琴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

过去4年里,卢云开几乎每天都“窝”在一间用自家农房改造的古琴工作室,与数百件斫琴工具和各种古琴半成品为伴,敲敲打打,乐此不疲。

除了用专业技艺斫琴制琴,“理工男”卢云开收集各类古琴文献,建立数据库,做电脑编程,致力于普及这门晦涩难懂的传统乐器,让它穿上现代理论的服装“行走”起来。

要么去波兰年薪50万
要么辞职专门做古琴

1991年出生的卢云开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后来跳槽去了一家汽车安全系统公司,误打误撞开始做化学,没想到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实验室负责人,公司有心派他出国筹建国外工厂的实验室,年薪50万元。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选择了辞职。

其实,他心里一直有着一股对古琴的痴迷劲儿。十几岁时在电视上初闻古琴声,便为之倾倒。别的同学在网吧玩游戏,他则逛各种有关古琴的论坛贴吧,但当时真正涉及古琴的资料很少,对古琴的热爱也被暂时搁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曲悠远绵长的古琴音蓦然而起,琴弦间倾泻出中国文化底蕴的源远流长,也拨动了中国人对文化认同的心弦,此后,古琴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2015年,已经工作三年的卢云开,始终没有放下对古琴的执念,辗转经人介绍,认识了恩师谈少飞。他是土生土长的德清人,曾经师从浙派古琴大家徐匡华,学成后一直致力于古琴的传承工作。

“古琴的学费很贵,但谈老师不收学费,不仅是想为家乡的古琴文化做一点贡献,同时也因为真正能坚持学下来的人非常少。”卢云开说,古琴听起来高雅,但学起来枯燥,光是简单的钩弦就要练一天。

从老师那里,卢云开不仅学会了看琴谱、弹古琴,还学到了斫琴的技艺,对古琴的热爱也更加狂热。往往在五点下班后他就直奔琴房,一直练到晚上十一点左右,他还买了一摞古琴的资料,晚上有空时看,通常一看就看到半夜两点。后来公司想派卢云开去波兰公司,年薪能翻三倍,超过50万元。但因为长期上班和熬夜学琴,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

“必须要做一个决断,要么去波兰,要么辞职专门做古琴。”犹犹豫豫一年,卢云开觉得自己始终放不下古琴。“我内心想深耕研究古琴,想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那个时候经过师学习,我也有信心未来能以古琴为生。”2018年,他成了一名专职斫琴师。

2年雕琢1把琴
每一把都是“传世”好琴

辞职后,卢云开创建自己的古琴工作室,将几十万元积蓄投入其中。他笑称,此后自己的生活品质直线下降。但热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他几乎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工作室内敲敲打打,以承接古琴制作和丝弦出售为收入来源。

走进他的工作室,不足10平米的小屋内,填满了各种斫琴工具和十几张古琴半成品。模块化琴绷、槽腹卡尺、可调节气动合琴器、自动恒温湿房、上弦助力器等……这些普通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工具,卢云开则是津津乐道。数百件大大小小的斫琴工具中,有很多还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

热爱抵万金 90后斫琴师为古琴传承插上数字化翅膀

斫琴技艺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从选良材开始,经过定形制、挖槽腹、开底板、合琴、髹漆等十几道步骤、两百道工序,至少2年时间才能完成一张琴,这就要求一个“斫琴师”身兼多项技能:木工、漆工、调音师、雕刻师、画家……“斫琴是工艺、力学、声学、材料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卢云开说。

开设工作室至今,卢云开制作并出售了十几张古琴。“每一笔交易我都印象深刻,每一张琴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不希望任何有瑕疵的次琴流出。”卢云开说,现在全国做古琴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好琴的人很少,他要求自己做出的每一把琴都是能够“传世”的好琴。

因为同样热爱古琴,卢云开认识了妻子计静——一位苏州姑娘,她的父亲和爷爷都曾在苏州民族乐器厂工作,传授她一整套蚕丝弦的制作流程,嫁到德清之后,卢云开老家的堂屋成了计静的琴弦工作室。

每天,她细细梳理手中的一根根半成品,它由数千根纤细的蚕丝捻合而成,是古琴制作的关键配件,目前全国仅两家工厂掌握丝弦的制作工艺,一家是计静在苏州的娘家,另一家便是她与丈夫开设的“分号”。为了让琴弦的手感更好,卢云开还在传统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得琴弦的品质更加精良。

为古琴做电脑编程
让传统乐器实现数字化传承

除了深耕个人爱好,这位讲究数据与方法的理科生,还想用自己的努力为古琴传承做些事情。

卢云开告诉记者,历史上的古琴教学以传统的口耳相传为主,各成流派,没有标准体系;古琴的“减字谱”晦涩难懂(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琴师需要重新还原曲谱——简称“打谱”,这个过程中,遇到琴谱上不认识的字块,往往需要在一大堆历史资料中进行逐句查找,无异于大海捞针。

渐渐地,卢云开萌生了把古琴资料数据化的想法。他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搜集曲谱、指法、斫琴等1000多年来的历史文献,利用自己计算机专业的特长,对5万多份文档、300G的资料进行编程,在电脑上开发了古琴文献检索系统。

卢云开在电脑前向记者进行演示:通过输入琴谱上字块的笔画,检索出该字块曾收录在哪些琴谱中,并还原出字块的实际含义和指法。“我的数据呈现逻辑是只要三次点击,就能查到具体资料,这样一来,学习古琴的人就不需要问人或者翻阅纸质资料了,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卢云开的语气中带着自信。

卢云开说,中国古代传统对古琴的记录和研究方式比较含蓄和抽象,全靠学习者自身的悟性和领会,这自然有它的魅力和道理,但也导致学习的门槛很高,普通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奥义。

“有可能的话,我想把我的工作室做成一个现代化的古琴理论体系,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地去学习和理解。”卢云开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像他一样,爱上这古朴的低吟。

去年,夫妻俩的古琴工作室年收入达20多万,虽然这份收入还不及当年辞职时的年薪,但卢云开比较淡然。“当初选择成为斫琴师,就是很纯粹的想法。”眼下,他的古琴订单排到了三四年之后,但他并不着急。宁缺毋滥,纯一不杂,这是他作为斫琴匠人的风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