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派浙江筝的演奏特点

由雨童于2022-05-17整理

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

1、重右轻左。古筝最大的特点是以韵补声, 左手的吟揉才是乐曲的灵魂。但浙江筝却是例外,手对右手的润色往往很简单,甚至没有。例如学习浙江筝的两首入门曲: 《三十三板》和《灯月交辉》,左手只需跟着右手拇指做点轻轻的颤音便足够。相对来说,对右手弹奏功力的要求更高一些。

2、右手的“点”功。传统浙江筝的右手弹奏技巧有(快)四点(勾托抹托) 、(快)夹弹(抹托)、点指(左右食指抹弦)等,要求右手手指灵活轻巧,触弦干净利落,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点一点清楚不过。但这些“点” 多有速度要求, 到了一定速度, 点又成了线,形成了浙江筝流畅、明快、活泼的特点。

浙江筝曲和过去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杭州滩簧” 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唱腔, 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 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从技巧的角度来看,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所采用,但不像浙江筝用得突出,明显的形成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 并有了专称。“四点’”手法在浙江筝中的运用经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浙江筝曲和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在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比较多的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 “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浙江筝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古曲, 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如《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等, “凡十三套,无一不能” 。这些乐曲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较丰富,像双手抓筝的技巧,在1814 年荣斋所编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记录了双手抓筝的手法, 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辈蒋荫桩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这一手法;浙江筝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 、“杭滩”为源,故曲目的板数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乐曲也由单一的乐思发展到复杂的乐曲结构。在演奏风格上, 一般节律都比较明快、流畅秀丽。同时,又由于浙江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手法比较丰富,因而在风格表现上并未完全单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传很广,而最早流传于浙江一带,是浙江筝人在传授时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绘景写意的作品,音韵铿古朴。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

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 如河南《南阳板头曲》有称之为《高山流水》的;山东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有称《四段曲》、《四段锦》的,亦有称《高山流水》的。代表曲目多来自《杭州滩簧》、《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如《海青拿鹤》、《普庵咒》、《高山流水》、《霸王卸甲》等。

代表人物:王巽之、吴汝金、朱又雪、蒋荫椿、邱与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