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章”,尽显大国风范

由薄暮于2022-04-28整理

4月21日,指挥家许知俊与中国乐派国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为听众带来了引人入胜的演出。作为“国乐之春”艺术节系列音乐会之一,本场演出题名为“盛世华章”,尽显大国风范,曲目编排上可分为三条脉络:民间音乐素材的引用呈现,对英雄的讴歌与赞颂,以及中乐西奏、中西交融特色的展示。

民间音乐素材的呈现方面,上下半场的首开之作,王丹红民族管弦乐《太阳颂》第四乐章“太阳颂”与张维良的竹笛协奏曲《南韵》尽显传统风采。王丹红之作引用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旋律,是对四川打柴人生活情趣的展现,作品以笛子悠扬的主旋律,拉弦乐、弹拨乐声部的朦胧混合音色层为始,情绪逐渐抬升,引出“太阳出来啰喂”旋律片段在以二胡为主导的混合音色上的首次呈现。作品演绎上,许知俊的指挥洒脱自如又不乏细腻,着重对整体结构的把握与音响平衡问题,强调浑厚低音的支撑及作品中每一片段主导音色的处理,如乐曲初始的笛子声部、乐队全奏中的笛子、唢呐音色;且格外强调作品的“交响化”呈现,在胡琴声部演奏中有意控制琴弓运弦发出的摩擦杂音,使其尽量贴合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音色。颇值一提的是,指挥家对强收尾后的留白之处的长时值处理,是乐曲张力的别样延续,以空白赋想象,以虚无衬实音,以无声胜有声。而后又在拉弦乐与弹拨乐混合音色的微弱音层中,引出主题旋律的再现,并在辉煌音响中结束全曲。相较下,张维良之作对福建南音素材的运用及乐器拍板的使用上则尽显古韵,整体音响典雅静谧,声部线条简约,贴近传统。演绎中指挥家强调对乐队音响恰如其分的控制,以贴合演奏家张维良吹奏出的低音笛音色,营造古朴意境的同时不乏对比张力。但在部分片段的呈现上由于对胡琴类乐器及弹拨乐音头的弱化而听之稍显温吞。

“盛世华章”,尽显大国风范

王云飞的二胡协奏曲《巾帼》与何占豪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上下半场的第二首作品,前作是对女性英雄形象的赞美,后作是对男性英雄形象的歌颂。作品《巾帼》在几声大鼓的渲染下,引入了二胡的独奏片段,女性的柔美与坚定尽在二胡演奏家宋飞的一拉一推中,抑或长弓,抑或短拉长推。该作或是借鉴了拉威尔《波莱罗舞曲》中的固定节奏,其在小军鼓上的原样呈现与其余乐器上的变体呈现更富行进动力性,渲染了战场氛围,体现了女英雄不让须眉的气魄。指挥家强调乐曲齐奏片段中主要音色的突出,以及二胡独奏声部与笛子、唢呐声部的对比线条呈现和打击乐的气势渲染,弹拨乐声部部分片段处理上则一笔带过。与前曲不同,《临安遗恨》是对男性英雄岳飞的歌颂,该作取材自杨荫浏先生所编配的《满江红》,全曲并非依靠打击乐来渲染气氛,而是强调古筝独奏“吟、揉、滑、颤”作韵技巧与乐队声部缠绵旋律的配合,来营造悲凉氛围。

关乃忠为编钟与管风琴而作的《盛世华章》是本场音乐会中笔者之最爱,胡琴类乐器密集音型形成的波浪式音响、笛子音色的悠扬、管风琴和声的低音共鸣与编钟音色的脆亮等,带来了别样且丰富的音响体验。编钟的声声敲响恰似有魔力般敲入人心,与管风琴一同营造出神圣感,洗涤心灵的同时在锣镲片段上又不乏民族志趣的显现。该作对和声的要求极高,配器色彩丰富,但在现场的演绎上部分声部衔接生硬,稍显乱与单薄,且没有兼顾到作品中对弹拨乐声部的跑动伴奏音型,过于突出主要声部而缺乏对其余细节的关注容易导致作品原有色彩被削弱,但不影响作品本身所给予笔者的感动。

此后,该团还返场了《瑶族舞曲》《春节序曲》。尽管后曲因指挥起拍过于仓促而稍显乱,但在前曲演绎上体现了指挥的“巧思”,主题旋律在吹管组声部呈现的第二乐句中,本应笛笙声部主奏的旋律,被指挥家巧妙地分配至低音喉管声部作为该乐句的开头,引入音色后再回归至对乐谱的原样呈现。

本场音乐会集聚了不同风格的作品,三条脉络七首作品呈现了中国音乐的“盛世华章”,既体现了民族志趣又尽显大国风范,还进一步呈现了民族管弦乐创作与演奏的可能性。尽管略含瑕疵,但作为新建团的中国乐派国乐团,其发展潜力与前景实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