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筝曲《渔舟唱晚》

由青鸟于2022-06-30整理

再议筝曲《渔舟唱晚》

一、争议种种

《渔舟唱晚》(此《渔舟唱晚》是指筝届普遍采用的曹正订谱的版本。)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曲。长期以来,一般认为此曲“是娄树华根据山东乐曲《归去来兮》改编,后又经曹正整理而成”。目前,普遍采用的也是这一版本。(蒋萍:《古筝演奏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然而,关于此曲作者及乐曲来源却有争议,最初的争论始自五六十年代,只在小范围内进行,影响并不大,直到1981年,姜宝海在《齐鲁艺苑》首期上发表一篇题为《浅谈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重视,并引发了其后的一场激烈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娄树华传谱,曹正定谱的《渔舟唱晚》是1937—1938年,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曹正、蒋萍等持此说。(蒋萍:《〈渔舟唱晚〉简述——与姜宝海先生商榷》,《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1期。)

(二)金灼南1912年作有《渔舟唱晚》一曲,系根据山东筝曲《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三环套月》改编而成。娄树华传谱,曹正定谱的《渔舟唱晚》是据金灼南《渔舟唱晚》变化、发展而来。(姜宝海:《筝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认同此种说法的以姜宝海为代表。

(三)程午嘉撰文证实河南筝家魏子猷传有《渔舟唱晚》版本,共分九段,全曲三分三十五秒,曲调浑厚、热情、舒畅,流丽活泼。(程午嘉:《关于筝和筝曲〈渔舟唱晚〉》,《艺苑》(音乐版)1986年第1期。)成公亮认为娄谱更接近魏氏《渔舟唱晚》。(成公亮:《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由来之争——兼析〈渔舟唱晚〉魏子猷传谱本》,《音乐小杂志》1986年第7期。)《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中也将此曲归入河南筝曲。(阎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四)《渔舟唱晚》有魏子猷版本和金灼南版本。筝曲《渔舟唱晚》非娄树华改编。(池华:《筝曲〈渔舟唱晚〉非娄树华改编》,《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2期。)

通过梳理如上观点可知,原来早在20世纪初,筝曲《渔舟唱晚》实际已存在魏氏与金氏两个不同的版本,这一点就目前现有曲谱资料可以证实。有所分歧的是关于娄氏《渔舟唱晚》。那么应不应当承认娄树华的版本?如果承认,娄氏版本到底从何而来?

二、娄树华与《渔舟唱晚》

首先,比较三家乐谱(金灼南:《渔舟唱晚》,参见姜宝海《筝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116页;魏子猷《渔舟唱晚》,《艺苑》(音乐版)1986年第1期封三;姜宝海《筝学散论》,第240—245页。)可知:娄谱与魏子猷的曲谱更为接近,尤其是前五段,一经对照,就可看出二者的“亲缘关系”,娄谱保留了魏氏《渔舟唱晚》前五段,只在个别音符及左手按音处略有改动,并将后四段进行了删减与提炼。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演奏者常用于炫技的高潮段落正是源于此处。问题的关键是当如何看待娄树华的这一“改动行为”,是创作(有一种说法,认为《渔舟唱晚》是当代最早的创作筝曲)还是改编?或者连改编也算不上?

的确,时下根据个人喜好对原曲随意改动、任意加减的行为比比皆是,就目前谱面来看,娄树华只是将魏子猷的《渔舟唱晚》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动”,算不上什么。然而,笔者认为,从整个筝乐发展的历史来看,娄树华的这“一点小小改动”绝对不能小觑。可以说,没有这“一小步”,就没有之后筝乐创作的“一大步”。欲还历史本来面目,必须将目光还原到当事人所处的那个时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筝乐的整体发展态势与现今大不相同,连年战火、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各地弹筝者已然寥落,筝乐艺术在各地民间缓慢发展,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原始生态中,习筝皆由口传心授而得,徒弟必须严格按照师傅的教授逐字逐句地学习,不可逾矩。1925年,青年时代的娄树华(1907—1952)加入 “北京道德学社”,在 “道德学社”务工的同时,师从魏子猷(1875—1936)习筝。(曹正:《娄树华先生传略》,《秦筝》1990年第1期。)他在《古筝谱•序》(曹正编)一文中曾对魏子猷的传统教学方法予以叙述:“先行读了筝曲以后,再从而实习弹筝,读一曲、弹一曲,循其指示的方法,渐渐地前进……”可以想见,他也是遵从这一规矩向魏子猷学到了《渔舟唱晚》。既然如此,为什么娄树华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祖辈留下的乐曲进行改动呢?这恐怕还得向那个年代寻求答案。

尽管娄树华接受的也是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但学习、成长的社会环境已与他的老师大不相同。那个年代,在五四运动倡导“科学”“民主”的旗帜下,在中国音乐的出路是输入西乐、学习西乐的响亮呼声下,身处其中者不可能不受之影响。当时,随着一些弹筝人到大城市中谋生,筝乐活动的中心已经有一小部分由各地民间向城市逐渐转移,在“新文化”“新音乐”的熏陶下,筝开始由民间原生态的合奏、伴奏形式向剧场或音乐会中的独奏形式转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统筝及筝乐从乐器形制、演奏形式、演出场合、记谱方式等方面均已有所改变,显示出向“专业新乐”转变的倾向。比如,在北京常有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音乐会”,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娄树华经常参加音乐会表演古筝节目,还定期在广播电台录制音响。显然,这些活动必须有相应的曲目作保障。为了适应演出要求,少数筝家开始整理传统曲目,其中已显现出西方音乐影响的痕迹。如何育斋(1886—1943)在上海重新编辑《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时,在保留原有工尺谱的基础上附上了简谱。这时的娄树华正值青年时期,勤奋好学,精力旺盛,习筝的同时,他还向当时的古琴家章宝忱学古琴,之后,就将《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移植为筝曲。娄树华将其活学活用的能力用在编写古筝教材《弹筝技法练习二十一首》上,借鉴古琴减字谱的指法和名称,参考西方简谱,将原来的工尺谱加注时值线(记板眼节奏),标明弹奏指法符号,成为“古筝指法谱”。采用这种兼容中西的记谱法,他又将魏子猷传授的中州古曲整理成册,加上移植、改编、创作的筝曲十余首,汇成《筝曲选集》。(曹正:《娄树华先生传略》,《秦筝》1990年第1期。)此外,他还有机会出国游历,亲身感受西方文化。1935年,娄树华参加“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旅行演出,先后到达瑞士、奥地利、苏联等国,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较早把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介绍到欧洲的音乐家。

由此可见,在彼时的社会背景下,娄树华是主张中西合璧、善于创新的“革新派”。因此,上述“改动”便是可以理解的了。接下来便是如何看待这一“小小的改动”。

笔者在细读曹正先生《古筝书谱•序跋集》时,发现第16页有这样一段话描述娄树华:“他从山东筝友韩明魁先生学得古调《归去来辞》;又经程午嘉先生手得到杭垣王巽之先生的《高山流水》;转录了凌其阵先生的手抄本《中州古调》……”

山东筝友韩明魁先生的古调《归去来辞》,目前尚未发现曲谱,无法与我们所见到的《渔舟唱晚》进行比对,但这条资料却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娄树华不仅从山东籍的金灼南学过筝,还向山东筝友韩明魁学习过。此外,他是魏子猷的学生,在京习筝期间,还受教于程午嘉等多位前辈,这是可以确信的。从目前可见的文献材料中,我们看到娄树华异常勤奋,博闻好学,极具融会贯通、创造能力。在当时提倡西学、推崇创新的社会大潮下,他将所学的各家各派之精华化为了一种不自觉的创作动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其力所能及,厚积薄发的表现。《筝曲选集》便是很好的证明。其中不仅有移植、改编的乐曲,还有他自己创作的曲目。试问在与娄树华同时期的筝人当中,无论是他的老师还是他的同辈,具此能力的又有几何?

通过“小小改动”,经魏子猷传下来《渔舟唱晚》在娄树华这里实现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变身”。此《渔舟唱晚》首先在曲体上已非民间传统的八板体结构,与出自声歌伴奏或几件乐器合奏分谱的传统流派筝曲有了显著不同。在整体音乐风格上兼具鲁、豫筝派特色,又有古琴音乐的静雅气质,精炼了的音型模进乐段一改原来的中规中矩,使乐曲显得灵活生动,其中使用的八度“勾托”正是山东筝曲中常用的花指演奏法。通过对音乐材料合理的取舍,在仅有两个八度的十三弦筝上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左手按音技巧,突出了乐器的声韵特色。所谓:改动不在大小,在于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当然,因为乐曲大部分音乐元素来自原曲,仍系改编之作,但这一“作为”可谓奏响了当代筝乐创作的序曲。

乐曲以《渔舟唱晚》为标题,使人极易联想到夕阳西下之际,渔民于万顷碧波之中,悠然自得、欸乃归舟的怡人景象。开头以简单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悠扬如歌的慢板旋律,款款地描绘着湖光山色,夕阳西下的优美景致。接着,节奏欢快起来,情绪趋于热烈,活泼而富有情趣。音调逐层递降,反复变化,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排比的小分句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乘风破浪,摇着桨,驾舟归来。一个清亮的“角音”(fa)出现,打破全曲的中心音,旋律短暂离调,刹那间与前面的和缓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色彩的跃动,表现渔翁唱晚的情趣。之后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此曲最具特色的部分,采用上下行刮奏加八度勾搭的技法,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反复五次演奏,速度逐渐加快,跌宕起伏的旋律模仿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层层相叠,力度不断加强,将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烘托得呼之欲出。就在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高潮时,突然急煞,之后尾声缓缓流出。顿时,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

三、结论

综上,笔者认为:《渔舟唱晚》事实上存在三个不同的版本。一是魏子猷版本;其二是金灼南版本;另外,便是我们目前较常用的娄树华版本。(曹正将娄树华《渔舟唱晚》重新予以定谱,全曲包含慢板段、模进段和一个尾声,共68小节。)

20世纪50年代,这首乐曲不仅在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中获奖,还被列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经典保留节目。世界著名的捷克女竖琴演奏家称它为“具有东方风格的名曲”,并将其移植为竖琴独奏曲。之后,此曲还被移植为二胡、小提琴、钢琴、长笛等多种器乐独奏曲,并发展为合奏、齐奏、重奏、协奏等多种演奏形式。至今,《渔舟唱晚》已经流传了近一个世纪,乐曲本身结构简单,技法简朴无华,却历久弥新,雅俗共赏。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娄树华适应时代潮流、立足于传统筝乐,集各派之长所致。时代要求创新,作者有能力创新,才有了今天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