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小闷笛

由湛鹰于2022-02-22整理

1982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管乐器厂支持和帮助下,对小闷笛进行了改革探索,先后制成了五孔(前四后一)小闷笛(音域g1—e3)和加键七孔( 前六后一)小闷笛(音域f1—f3)。

改革小闷笛

加键七孔小闷笛,增加了两个按键,解决了单手演奏手指不够用的困难,在管身下部增开了一个笛膜孔,提高了低音的雄壮度,哨与管身之间增加了调音管,并在管尾设置了辅助持笛的笛勾。改革闷笛既保持了民间闷笛的音色、音量、 传统的单手持笛演奏方法和闷、放、扇、合的演奏技巧,又保证了音准、使音域扩大到两个八度,并能转调,使之成为富有彝族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在1982年云南省首届“聂耳音乐周”民族器乐演奏会上,用加键七孔闷笛演奏了李汉杰编创的独奏曲《秋收的喜悦》收到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1986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又改革制成八孔小闷笛。管身用凤尾竹制成,管长12.5厘米、内径0.7厘米,管身开有八个(前六后二)圆形按音孔 ,背孔分别为第四和第七孔,正面第八孔距上端管口1.5厘米,在管尾还设置了带拉环的塑料制滑动架,演奏中可用小指钩住拉环,完成闷、放动作。这种闷笛在保持民间闷笛原有音色和闷、放等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可以双手持笛演奏,音域扩展了纯四度,显著提高了乐器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