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研究与其音乐形态

由小何于2022-06-02整理

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历来是民族器乐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如何使传统乐器制作技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改良制作材料还是创新制作方式?都成为该领域话题的热点。谭亚敏的《从姊妹箫的成就看布依族民间艺人的艺术创新》,以布依族姊妹为切入点,通过民间艺人对其外观形制以及制作技艺的改良,深入探讨改良后的姊妹箫在表演方式与演奏效果上所取得的艺术提升;

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研究与其音乐形态

西南大学车博的硕士论文《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及影响因素探析》,首先对于黔东南苗族人民所使用的乐器以中国传统的乐器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悉数介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芦、木鼓、古瓢琴的制作工艺,从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中国音乐学院刘子婕的硕士毕业论文《该尔(从江簧管)的声学特性研究》,以贵州从江侗族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簧管乐器“该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声学构成、发音原理及音响特性,探讨“该尔”制作和调音方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通过借鉴其他民族乐器改良的方式方法对“该尔”的改良提出可行性建议;

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研究与其音乐形态

杨正平的《剖析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保养维修》,将苗族芦笙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剖析,并针对保存与演奏芦笙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欧阳平方的《贵州雷山苗族芦笙传统制作技艺及其声学性能分析》,着重对雷山苗族芦笙的具体制作流程:送气管和气斗制作,吹嘴、笙管和共鸣筒制作,簧片制作、调试组装进行详细描述;

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研究与其音乐形态

苏晓红的《苗族芦笙文化内涵与制作技艺传承路径探析》,以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苗族芦笙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制作工艺从选材、簧片制作、笙斗制作、笙管制作、共鸣管制作到校音共六个步骤进行阐述。吴媛姣、吐尔洪·司拉吉丁、梁元真的《侗族芦笙溯源及其制作流程工艺考》,分别从六洞自然环境与侗族传统芦笙溯源、选材、制作设备以及侗族传统芦笙传承人三个方面对于芦笙的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的剖析;赵晓楠的《芦笙的制作与芦笙工匠的传承》,以侗族芦笙的乐器本体与制作侗族芦笙的艺人二者为研究对象,详尽地记录了侗族芦笙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开孔、装饰等一系列工序。

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研究与其音乐形态

诚然,有关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研究领域的成果颇为丰富,但多为音乐文化内涵的阐述,对其具体音乐形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勇的《高硐侗族芦笙谱及“芦笙乐板”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了高硐侗族芦笙的“一字谱”的由来与发展。赵晓楠的《南部侗族芦笙谱的不同谱式及其历史发展轨迹》则是在张勇对侗族芦笙“一字谱”研究的基础上对小黄寨的“唱谱”、高增寨的“汉字谱”的详细研究,并且对比了这三种谱式,无论是芦笙谱本体的形态研究或是芦笙谱的历史发展皆阐述得较为详尽。

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研究与其音乐形态

钟峻程的《三江侗族芦笙调的和声思维》,以三江侗族原始的“三管芦笙”为研究对象,对其演奏的芦笙调中所运用的和声特征进行详尽分析,管中窥豹,进而揭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和声内涵。蒋英的《布依族铜鼓十二则鼓乐研究》,着重将布依族“十二则鼓乐”的鼓谱、鼓调、谱式进行具体分析,并将贵州贞丰县与普定县两地区的鼓谱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分析其各自不同音乐特点;李杰的《贵州仡佬族民间吹打乐的音乐特征分析》,通过分析贵州不同地区仡佬族吹打乐的乐器构成、表演形式、曲牌样式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表达吹打乐在仡佬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