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新时代的重要主题。古筝作为民族乐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在2019年4月下发的文件中指出:“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彻底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音乐,是传播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古筝作为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古筝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的美育价值,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素养、人文精神、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等有着积极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创新和探索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让中国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感染世界。
(一)高校古筝课堂美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带来知道美、认识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重塑,感知艺术的魅力与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古筝教师更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积极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古筝及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内涵,践行知行合一,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古筝的美学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价值
古筝作为我国古典音乐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其起源与发展历经两千多年,流传于我国的诸多地区,时间、地域及风俗文化等为古筝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同时,古筝作品的题材种类丰富、数量繁多,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美育的资源,对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高山流水》为例,其开场旋律雅致缓慢,让人如临仙境,而后跌宕起伏的音乐让人沉浸其中,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让人身心愉悦。古筝中蕴含的美学特征能够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价值和作用,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高校古筝课堂美育的意义
1、深入理解古筝作品的文化内涵
高校古筝课堂在课程内容上存在重演奏技术、轻视乐曲背景文化内涵的教与学,此项目的研究能提高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增设专门教授古筝相关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专项课程等。教学相长,师生都能从直接经验里获取审美教育体验。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艺术理论在古筝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古筝作品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及审美特征。在演奏时,学生要加强与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对作品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
2、着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感能够让艺术形式更好地被接受和认可,让人们在欣赏美观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同时演奏者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强化对美感的感受,从而推动演奏者演奏出高质量的作品。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的共鸣与默契是美感诞生的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美感进行掌握。在高校古筝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内涵与技巧,在不断的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特的美感和对乐器的把握,发现演奏中的潜在规律,并进行创造和掌握这样的规律,加强对作品情感和意境的理解,提高对乐器的熟悉程度,从而提高演奏水平。
3、积极培养在校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态度
开设古筝美育通识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审美观念。学生未来就业后也能传播和辐射更多受众面,对于普及传播优秀文化和对大众“讲好中国故事”有积极影响。在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体会古筝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要培养和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能够充分演绎作品蕴含的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风格对作品进行创新处理,融入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和层次。
(一)鲜明的地域特色
古筝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地广泛流传,随后逐渐向着今天的山东、河南、陕西、浙江、潮州、客家等地区发展。在不同地域、文化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古筝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魅力,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山东古筝具有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遥指明快干净、声音则清脆响亮,常与山东琴书一起进行表演;而河南古筝则是活泼明快、声音粗狂高亢,多与戏曲等进行表演;古筝在浙江则呈现出秀美的风格,旋律幽柔婉转。古筝拥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古筝美学特征的独特体现,对高校古筝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强化学生的美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二)深刻的意蕴表达
我国的古典音乐讲究意境优美,这是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在《高山流水》中,既有对巍峨高山壮阔气势的描述,又具有流水潺潺的清晰秀美的意境,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对不同的场景和情感进行展示,利用声音、节奏展现出独特的意境与审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的同时,将人带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氛围,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提高作品的共情能力,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作品之中,体会千年之前的巍峨高山和轻盈流水,为观众带来听觉盛宴的同时,留下悠长的意境让人回味。
(三)丰富多样的题材类型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历经千年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题材丰富、种类数量繁多的作品,展现着我国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思想内涵,如《庆丰年》《闹元宵》等;有展现山川之美,借景抒情的《春涧流泉》《高山流水》等;也有像《临安遗恨》这样歌颂英雄的;更有表达思念之情的《夜深沉》《秋夜思》等作品。古筝丰富的资源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古筝多样性的表现能够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通过古筝这种艺术载体展现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古筝的价值和作用。
(四)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
在以古筝为载体的传统音乐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大部分都是含蓄内敛的,或是寄情山水、或是借物言志,有效的提高了古筝的艺术价值和内在魅力。如《粉红莲》《出水莲》都是借助莲花来隐喻人的高贵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清新淡雅的音色,突出人物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
(五)与时俱进的审美追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古筝作为传统艺术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积极地吸收新时代的文化元素,为古筝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与审美。将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元素融入到传统的古筝艺术中,创作出符合人们需求和追求的古筝作品,展出古筝在新时代的艺术魅力;另外,通过对古筝和西方乐器的有效结合,创作出东西方音乐文化碰撞融合之后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音乐美感,推动古筝在国内外的发展。
对古筝的美学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对古筝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提高文化内涵、审美教育的专业性和审美能力。同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聆听古筝音乐鉴赏机会,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着力解决高校古筝课堂重演奏技术,轻文化内涵的教学问题。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研究,对古筝乐曲意境、演奏技法中的美学思想,展现其审美价值并将其运用在高校古筝课堂当中。提高古筝教学质量,发挥美育价值,就必须让学生对古筝艺术的文化进行了解,对作品蕴含的内涵与意境进行解读,在确保高校学生高效有序学习的同时,为美育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古筝课堂中,以文化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文化引导就是需要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主题、作品蕴含的思想与情感等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为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美育价值提供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在学习古筝知识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推动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充分地发挥出美育的价值和作用。
(2)着重探索大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培育的课题教学问题。开设古筝美育通识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审美观念。学生未来就业后也能传播和辐射更多受众面,对于普及传播优秀文化和对大众“讲好中国故事”有积极影响。用我国的民族器乐的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古筝美育通识课的形式,从参与者和观摩者两方面共同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在艺术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普及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古筝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有着一定的抽象性,演奏者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演奏和表情等方式间接地呈现给观众,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演奏过程中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对作品蕴含的情感意境进行把握,提高专业学生演奏能力和非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
(3)鲜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
古筝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十分重要的美育价值,通过面向社会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课堂、在高校古筝课堂的艺术实践和面向大学生举办的民族器乐音乐会等多种生动的表演形式,用我国民族器乐的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探索音乐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鲜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古筝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古筝艺术内涵和思想的核心体现。高校古筝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文化与古筝教学、美育培养有机融合,在提高高校大学生古筝演奏水平的同时,对优秀中华文化加深理解,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新时代的大学生全面素质综合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讲好中国故事 高校古筝课堂的美育价值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新时代的重要主题。古筝作为民族乐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在2019年4月下发的文件中指出:“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彻底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音乐,是传播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古筝作为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古筝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的美育价值,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素养、人文精神、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等有着积极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创新和探索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让中国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感染世界。
一、高校古筝课堂美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高校古筝课堂美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带来知道美、认识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重塑,感知艺术的魅力与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古筝教师更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积极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古筝及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内涵,践行知行合一,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古筝的美学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价值
古筝作为我国古典音乐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其起源与发展历经两千多年,流传于我国的诸多地区,时间、地域及风俗文化等为古筝赋予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同时,古筝作品的题材种类丰富、数量繁多,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美育的资源,对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高山流水》为例,其开场旋律雅致缓慢,让人如临仙境,而后跌宕起伏的音乐让人沉浸其中,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让人身心愉悦。古筝中蕴含的美学特征能够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价值和作用,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高校古筝课堂美育的意义
1、深入理解古筝作品的文化内涵
高校古筝课堂在课程内容上存在重演奏技术、轻视乐曲背景文化内涵的教与学,此项目的研究能提高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增设专门教授古筝相关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专项课程等。教学相长,师生都能从直接经验里获取审美教育体验。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艺术理论在古筝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古筝作品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及审美特征。在演奏时,学生要加强与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对作品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
2、着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感能够让艺术形式更好地被接受和认可,让人们在欣赏美观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同时演奏者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强化对美感的感受,从而推动演奏者演奏出高质量的作品。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的共鸣与默契是美感诞生的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美感进行掌握。在高校古筝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内涵与技巧,在不断的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特的美感和对乐器的把握,发现演奏中的潜在规律,并进行创造和掌握这样的规律,加强对作品情感和意境的理解,提高对乐器的熟悉程度,从而提高演奏水平。
3、积极培养在校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态度
开设古筝美育通识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审美观念。学生未来就业后也能传播和辐射更多受众面,对于普及传播优秀文化和对大众“讲好中国故事”有积极影响。在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体会古筝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要培养和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能够充分演绎作品蕴含的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风格对作品进行创新处理,融入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和层次。
二、古筝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鲜明的地域特色
古筝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地广泛流传,随后逐渐向着今天的山东、河南、陕西、浙江、潮州、客家等地区发展。在不同地域、文化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古筝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魅力,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山东古筝具有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遥指明快干净、声音则清脆响亮,常与山东琴书一起进行表演;而河南古筝则是活泼明快、声音粗狂高亢,多与戏曲等进行表演;古筝在浙江则呈现出秀美的风格,旋律幽柔婉转。古筝拥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古筝美学特征的独特体现,对高校古筝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强化学生的美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二)深刻的意蕴表达
我国的古典音乐讲究意境优美,这是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在《高山流水》中,既有对巍峨高山壮阔气势的描述,又具有流水潺潺的清晰秀美的意境,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对不同的场景和情感进行展示,利用声音、节奏展现出独特的意境与审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的同时,将人带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氛围,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提高作品的共情能力,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作品之中,体会千年之前的巍峨高山和轻盈流水,为观众带来听觉盛宴的同时,留下悠长的意境让人回味。
(三)丰富多样的题材类型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历经千年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题材丰富、种类数量繁多的作品,展现着我国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思想内涵,如《庆丰年》《闹元宵》等;有展现山川之美,借景抒情的《春涧流泉》《高山流水》等;也有像《临安遗恨》这样歌颂英雄的;更有表达思念之情的《夜深沉》《秋夜思》等作品。古筝丰富的资源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古筝多样性的表现能够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通过古筝这种艺术载体展现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古筝的价值和作用。
(四)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
在以古筝为载体的传统音乐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大部分都是含蓄内敛的,或是寄情山水、或是借物言志,有效的提高了古筝的艺术价值和内在魅力。如《粉红莲》《出水莲》都是借助莲花来隐喻人的高贵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清新淡雅的音色,突出人物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
(五)与时俱进的审美追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古筝作为传统艺术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积极地吸收新时代的文化元素,为古筝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与审美。将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元素融入到传统的古筝艺术中,创作出符合人们需求和追求的古筝作品,展出古筝在新时代的艺术魅力;另外,通过对古筝和西方乐器的有效结合,创作出东西方音乐文化碰撞融合之后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音乐美感,推动古筝在国内外的发展。
三、高校古筝课堂中发挥美育价值的策略
对古筝的美学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对古筝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提高文化内涵、审美教育的专业性和审美能力。同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聆听古筝音乐鉴赏机会,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着力解决高校古筝课堂重演奏技术,轻文化内涵的教学问题。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研究,对古筝乐曲意境、演奏技法中的美学思想,展现其审美价值并将其运用在高校古筝课堂当中。提高古筝教学质量,发挥美育价值,就必须让学生对古筝艺术的文化进行了解,对作品蕴含的内涵与意境进行解读,在确保高校学生高效有序学习的同时,为美育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古筝课堂中,以文化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文化引导就是需要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主题、作品蕴含的思想与情感等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为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美育价值提供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在学习古筝知识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推动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充分地发挥出美育的价值和作用。
(2)着重探索大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培育的课题教学问题。开设古筝美育通识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审美观念。学生未来就业后也能传播和辐射更多受众面,对于普及传播优秀文化和对大众“讲好中国故事”有积极影响。用我国的民族器乐的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古筝美育通识课的形式,从参与者和观摩者两方面共同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在艺术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普及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古筝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有着一定的抽象性,演奏者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演奏和表情等方式间接地呈现给观众,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教师演奏过程中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对作品蕴含的情感意境进行把握,提高专业学生演奏能力和非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
(3)鲜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
古筝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十分重要的美育价值,通过面向社会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课堂、在高校古筝课堂的艺术实践和面向大学生举办的民族器乐音乐会等多种生动的表演形式,用我国民族器乐的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探索音乐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鲜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古筝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古筝艺术内涵和思想的核心体现。高校古筝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文化与古筝教学、美育培养有机融合,在提高高校大学生古筝演奏水平的同时,对优秀中华文化加深理解,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新时代的大学生全面素质综合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