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筝的历史发展

由陆晨于2022-02-15整理

牙筝,是朝鲜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较为悠久,形制与筝近似,音色圆润宽厚,可用于合奏或为戏曲伴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牙筝的历史发展

起源

历史较为悠久的牙筝,原是中国东邻朝鲜古老而有特色的拉弦乐器,它和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拉弦乐器轧筝一样,同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地的筝。

发展

牙筝和轧筝,是同源而不同流的两种乐器。早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之时,中国就与东邻朝鲜有了文化交流。当时的朝鲜有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百济(公元18年—660年)和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三国。

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深入,互相影响也与日俱增,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在隋文帝杨坚的七部乐、隋炀帝杨广的九部乐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十部乐中,都有一部“高丽乐”。而中国历史上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隋唐文化,也使四邻各国受到深刻影响,在朝鲜三国逐渐形成为“乡乐”、“唐乐”、“雅乐”等三部乐。牙筝就是朝鲜民族根据中国传入的筝,创制而成的朝鲜族拉弦乐器。

公元12世纪以后,朝鲜民族根据中国古老的民族弹弦乐器筝,首先制作出大筝,后又创制出富有特色的朝鲜拉弦乐器牙筝。

成书于李朝文宗元年(公元1451年)、由郑麟趾等撰写的朝鲜正史《高丽史·乐志》中“唐乐”条载有:“唐乐高丽,二者杂用,故并载其乐器。方响(铁十六)、洞箫(八孔)、笛(八孔)、(筚)篥(九孔)、琵琶(四弦)、牙筝(七弦)、大筝(十五弦)、杖鼓、教坊鼓、拍(六板)。”

牙筝早期只用于“唐部乐”,到了公元 15世纪中叶的李王朝文宗时,也同时用于“乡部乐”中。此后,牙筝在朝鲜民间广为流传,是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种拉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