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由山霁于2022-02-07整理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于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关于古筝的起源,仍无定论。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域的影响而造成了地方风格、演奏技法等的不同,并因此形成了当今各种不同的古筝流派,使古筝的发展日趋繁荣。

古筝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远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境内(陕西省),筝就已经流行,当时称为“秦筝"。此后,又流传到了河南、山东、广东、浙江、内蒙古等地。
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见魏·阮璃《等筝赋》“弦有十二”)。

隋唐时期,筝由十二弦增至十三弦(见唐·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明清以后逐步增至十五弦,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大清会典》记载:“秦筝十五弦,似而....”。

清末至民国初出现了新制的十六弦筝,这种十六弦第也就是中国近百年来流行的传统筝。

1949年以后,筝这件古老的民间乐器,通过演奏家们与有关专家的推敲研究在对其形制与弦质改革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S型二十一弦尼龙钢丝缠弦筝。这种筝由于共鸣体加大,弦数增加,明显丰富了演奏的音响效果和发音的厚度。千古流传的筝,更显得委婉动听,富于神韵。S型二十一弦尼龙钢丝缠弦筝是中国和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的常用筝。

而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荣、邱霁、袁莎、蒋周健、刘乐、鲍栋、宋心馨等老师为代表。多年来,这些演奏家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利时、瑞士、瑞典、匈牙利、波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多个地区和国家,使古筝这件乐器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