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弥勒县凤凰村阿细青年段显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代大三弦。
1930年,西山烂泥箐村小伙张崇仁制作出第二代大三弦,从此用大三弦伴奏跳乐,传遍阿细的每个村寨。此后,彝族民间艺人石凤林等,又对大三弦进行了改革规范,才成为广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
1946年夏,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到路南组织了圭山彝族舞蹈队,并到昆明演出,使民间歌舞《阿细跳乐》首次登上城市音乐舞台。如今这种欢快的跳乐(跳月),彝语又称“嘎斯毕”,为欢乐跳之意,已成为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即闻名全国的“阿细跳月”。
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寨外的空场上,青年男女围成圆圈,中间燃起高大的火堆,小伙子一边弹着大三弦一边同姑娘对舞。主要动作有跑三步、停两拍、向前一抬脚和原地跳转等,舞步刚健,动作敏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彝族大三弦的起源及使用场景
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弥勒县凤凰村阿细青年段显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代大三弦。
1930年,西山烂泥箐村小伙张崇仁制作出第二代大三弦,从此用大三弦伴奏跳乐,传遍阿细的每个村寨。此后,彝族民间艺人石凤林等,又对大三弦进行了改革规范,才成为广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
1946年夏,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到路南组织了圭山彝族舞蹈队,并到昆明演出,使民间歌舞《阿细跳乐》首次登上城市音乐舞台。如今这种欢快的跳乐(跳月),彝语又称“嘎斯毕”,为欢乐跳之意,已成为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即闻名全国的“阿细跳月”。
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寨外的空场上,青年男女围成圆圈,中间燃起高大的火堆,小伙子一边弹着大三弦一边同姑娘对舞。主要动作有跑三步、停两拍、向前一抬脚和原地跳转等,舞步刚健,动作敏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