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城市记忆 传承百年的谢氏古法斫琴

由年糕于2022-09-09整理

2020年,谢氏古法斫琴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安高新区的扶持下,迎十四运非遗传统体育展演活动、“十四运”前期非遗布展、研习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谢氏古法斫琴这一传承百年的传统技艺。

触摸城市记忆 传承百年的谢氏古法斫琴

古琴,自伏羲而始。《太古遗音》写道,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传说伏羲在巡查桐林时,看到桐林里霞光万丈,有两只凤凰降落在其中最大的一株梧桐树上,接受百鸟朝。于是伏羲认为梧桐是非常优良的木材,便取那株梧桐中段制作了天地间的第一把琴,后将此琴式取名为伏羲式。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着三千年的悠久传承历史。从先秦时期沟通天地的礼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其音色高古、通透、圆润、低音醇厚、高音清越。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谢双戌说到。

坐在南五台古镇的谢氏古琴斫制工坊中,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谢氏古法斫琴的第七代传承人谢双戌伴着蝉鸣,看着门外古香古色的风景为我们讲述古琴的传说,谢氏古法斫琴。

门外汉欣赏古琴,都好似一副模样,打眼一看只看得出琴上雕花不同、装饰不同,其实古琴造型的背后大有门道。

“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神农式、响泉式等,造型多为古籍记载,由斫琴师代代相传。譬如伏羲式造型圆润古朴,颈腰各有半月形弯入,弧度精巧。其音色宽宏,抚之悠远若遗世之音。”跟着谢双戌走进谢氏古琴斫制工坊中的木工室,墙上挂着造型不一的古琴,每一床古琴的造型都大有来历,或是圣人造琴,或是因受中国四大家、传统诗词、神话故事影响而衍生。

一床古琴的制成,通常要经历至少三十多道传统工序,历时两年才能完成。斫琴就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琴师完成操作。从入门到传授下一代古法斫琴技艺,谢氏两兄弟斫琴已有二十余载,通晓四十多种造型古琴的制法。

“古琴从选材上就大有讲究,受过上百年风霜雪月的秦岭木材,才能承得住这奏响百年的重任。”谢双戌将已裁成古琴雏形的木材胚子放在了工作桌上,拿起铅笔勾勒出已覆盖在木材上的古琴造型线条,这就是谢氏古法斫琴的第三步——定形制。

造型勾勒完成后,谢双戌拿起木凿开始槽腹腔,槽腹直接决定了古琴音质的优劣,是一床琴的灵魂所在,这一步至关重要,掏制槽腹和打磨调音都需要基于斫琴师几十年经验积累形成的审美要求,并且要边槽边试音,听古琴的音是否达到想要得干净度、纯净度,没有达到想要的音色就得继续调整。

触摸城市记忆 传承百年的谢氏古法斫琴

当音色已清、透、圆润时,就可以将古琴底板扣在上面,完成合琴这一步骤,贴上想要的附件。接下来就要送入漆室,完成长达一年的上漆过程。走进漆室,空气弥漫着一股泥土混着树木本身的味道。这是因为古琴所使用的漆是天然漆(又称大漆),大漆含有植物酯素酶,直接接触就会使皮肤过敏,发痒发肿,敏感的人连闻漆气也会过敏。

大漆需要等干透才能上第二遍大漆,一共要进行三遍上漆过程。谢双戌这次是来给这批琴上第二道漆,这批琴是谢双戌的学生们所制。

“除了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刷漆还有裹麻、上胎、打磨、试音、调厚薄、定音、推光、上弦等三十多道传统工序,其中还包括了很多细小的制琴步骤。”谢双戌说到。一床古琴,来之不易,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考验着斫琴师的耐心与定力,问起谢双戌自己最满意的一床琴,他只觉得他自己做的琴,永远都需要去学去打磨。

如此热爱古琴的谢双戌,并不是幼时就专门去学习古琴演奏、斫琴。

谢双戌出生在大院里,是个老西安人,院子里住着的人都感染着他。“我的父辈还有院子里住着的长辈们都很喜欢传统文化,小时候就爱跟着他们弹弹琴,写写字。耳濡目染下,稍大点我们对这些琴棋书画更是爱不释手,一个契机我们兄弟俩了解到古琴,就开始有了古琴的爱好。”谢双戌说到,在学琴的过程中,兄弟俩遇到了恩师李建正先生,谢双戌回想起当初老师决定将斫琴技艺传授给二人时的情景。

“早些年,我和我哥两人为了学好古琴,四处请教老师,这才找到了李建正先生。进了屋子,与老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从古琴弹奏聊到斫琴,也因为我们的坚持打动了老师,决定传授给我们谢氏兄弟。”谢氏古法斫琴以蜀派斫琴为基础,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同时融合了李建正所代表的北方古琴宽厚大气的特点,二人制作的古琴音色通透,清朗沉静,回味悠长。

谢双戌从1995年开始边工作边斫琴,2002年开了第一间琴馆。“开琴馆就是结识一帮热爱传统音乐的挚友,通过他们三三两两来支持,琴馆勉勉强强能维持下去。”谢双戌并不能依靠古琴解决吃饭问题,除了古琴他还从事一些文玩收藏、修复的工作,也能为他带来点收入。收徒学琴加上其他副业,这才解决温饱。

谢双戌、谢孟戌从2012年开始开展研学活动,各国古琴爱好者、学生纷纷走进谢氏古琴斫制工坊,感受古法斫琴这项传统技艺。2017年,兄弟二人扩大研习场所,开办传习所,给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在传习所,不仅研习古法斫琴技艺、弹奏技艺。我们还一起研学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品传统大家之作,颂古代诗词歌赋。这能为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有缘人,在喧闹的城市中提供一个精心的场所。”谢双戌说到。

但古琴制作涉及弹奏、雕琢、校音、调试、大漆等一系列工匠技艺,所以斫琴师不仅仅是木匠,还得需要懂乐理。漫长的斫琴工期、难懂的古琴乐理等一系列因素,能扛起古法斫琴技艺传承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收学生门槛不高,谁想学我们都欢迎,但是作为传承人门槛就得高起来,毕竟如果所收的传承人在我们去世之后,他说放弃就放弃,这门技艺就没人能传下去了。”谢双戌看着墙上挂着的古琴感慨着。

对于谢双戌、谢孟戌而言,古琴是终生爱好。而当传承的担子落在他们的肩上,古法斫琴、古琴弹奏也并不是爱好这么简单。勉强维持温饱的传统技艺,需要坚持数十年的毅力,永远保持初心的爱好,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事,传承此项技艺、传播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路,还需要走很远。

一床古琴,奏出余韵悠长的琴音,一门传统技艺,背后是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一种琴式,每一首古琴曲承载着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人文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谢氏兄弟二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根,把古琴当做庇荫大树,将古法斫琴技巧化为枝叶,永远欢迎热爱古琴的人,传承古法斫琴这一历经千年的非遗技艺,共同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