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熟被称作“江南第一书码头”。曾经,评弹圈内有老话:说书人在常熟走码头,可以连续三年不离开。此言除了说明常熟书场数量多之外,还说明常熟人听书的热情有多高。甚至还有“评弹艺人没有闯过常熟码头不算响档”的说法。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常熟评弹市场之盛和听众欣赏水平之高。
有人做过比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书场极盛时期常熟共有207家书场,而今城乡每日开放的书场寥寥无几,加上各乡镇节假日不定期开放的书场,也不超过10家。过去的书场遇到好书档,有提前数小时入场抢座的,也有在书场内吃饭,日场连夜场的。如今的书场,除了老人,很难见到年轻面孔,即便重修了市中心的评弹馆,可依旧难以挽回评弹在这个城市没落的颓势,昔日人气高涨的盛况,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评弹植根于吴文化的沃土,有着广大的听众群,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品茗听评弹,既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也是江南一带“慢生活”的代表,琵琶三弦声声起,勾起无数游子的乡愁——这便是评弹的魂。如今,随着城市间人口流动加速,吴方言传承遇到难题,新生一代讲不好甚至听不懂吴方言,学习、欣赏、传承评弹这门艺术也就无从谈起。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动辄个把小时的“长篇弹词”,与年轻人的生活几乎是矛盾的。
看似一人一醒木一扇子,或一把琵琶三弦简简单单,想要征服观众,也得有集“说、噱、弹、唱、演”一身的“硬功夫”——这便是评弹艺术的根。过去,每一个书目和每一个艺人都经过了“书码头”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最终生存下来的,必是精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学校的评弹专业是“大热门”,人才选拔千里挑一,当年这些情况都为评弹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观当下,评弹专业招生遇冷早不是新闻,评弹既没有了良性的市场可以检验,也不存在人才选拔的优势,没有了优质的人才和作品,评弹的根基也摇摇欲坠了。
常熟书场多、听众多,是欣赏水平高的“第一书码头”,对于保护传承评弹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评弹的魂与根可以说是责无旁贷的。
要牢牢抓住评弹的魂。评弹传承与复兴吴语相辅相成。评弹可以学昆曲艺术走进公园走进饭店,让普通市民邂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路转粉”制造机会。评弹应当走进社区,让社区的老人们唱起来,进而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评弹应当走进学校,成为更多吴地学校的特色,正如学英语要“磨耳朵”一样,让孩子们对评弹艺术耳濡目染。当然,评弹也可以利用B站、小红书、抖音等新兴的媒体平台壮大“粉丝群体”,就像粤剧经典剧目《白蛇传·情》一样搬上荧幕,以艺术本身的美征服更大范围内的观众。
要牢牢抓住评弹的根。好的评弹艺人,高超的说书技巧和扎实的文化修养缺一不可,这就必须经历十年乃至更久的历练,因此在评弹传承方面,要久久为功,不能急于一时。要加大对评弹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喜欢评弹、“真爱”评弹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要不拘一格搭建平台,让观众和表演者、本土和外界、不同层次的表演者之间加强交流,促进艺术水平的提升;要在创新创作上给予足够的空间,鼓励评弹创作突破传统,创作出更多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新生剧目。
愿“江南第一书码头”的评书声,越来越响亮,为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更添江南文化的独特气韵。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江南第一书码头为何不闻琵琶声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熟被称作“江南第一书码头”。曾经,评弹圈内有老话:说书人在常熟走码头,可以连续三年不离开。此言除了说明常熟书场数量多之外,还说明常熟人听书的热情有多高。甚至还有“评弹艺人没有闯过常熟码头不算响档”的说法。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常熟评弹市场之盛和听众欣赏水平之高。
有人做过比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书场极盛时期常熟共有207家书场,而今城乡每日开放的书场寥寥无几,加上各乡镇节假日不定期开放的书场,也不超过10家。过去的书场遇到好书档,有提前数小时入场抢座的,也有在书场内吃饭,日场连夜场的。如今的书场,除了老人,很难见到年轻面孔,即便重修了市中心的评弹馆,可依旧难以挽回评弹在这个城市没落的颓势,昔日人气高涨的盛况,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评弹植根于吴文化的沃土,有着广大的听众群,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品茗听评弹,既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也是江南一带“慢生活”的代表,琵琶三弦声声起,勾起无数游子的乡愁——这便是评弹的魂。如今,随着城市间人口流动加速,吴方言传承遇到难题,新生一代讲不好甚至听不懂吴方言,学习、欣赏、传承评弹这门艺术也就无从谈起。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动辄个把小时的“长篇弹词”,与年轻人的生活几乎是矛盾的。
看似一人一醒木一扇子,或一把琵琶三弦简简单单,想要征服观众,也得有集“说、噱、弹、唱、演”一身的“硬功夫”——这便是评弹艺术的根。过去,每一个书目和每一个艺人都经过了“书码头”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最终生存下来的,必是精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学校的评弹专业是“大热门”,人才选拔千里挑一,当年这些情况都为评弹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观当下,评弹专业招生遇冷早不是新闻,评弹既没有了良性的市场可以检验,也不存在人才选拔的优势,没有了优质的人才和作品,评弹的根基也摇摇欲坠了。
常熟书场多、听众多,是欣赏水平高的“第一书码头”,对于保护传承评弹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评弹的魂与根可以说是责无旁贷的。
要牢牢抓住评弹的魂。评弹传承与复兴吴语相辅相成。评弹可以学昆曲艺术走进公园走进饭店,让普通市民邂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路转粉”制造机会。评弹应当走进社区,让社区的老人们唱起来,进而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评弹应当走进学校,成为更多吴地学校的特色,正如学英语要“磨耳朵”一样,让孩子们对评弹艺术耳濡目染。当然,评弹也可以利用B站、小红书、抖音等新兴的媒体平台壮大“粉丝群体”,就像粤剧经典剧目《白蛇传·情》一样搬上荧幕,以艺术本身的美征服更大范围内的观众。
要牢牢抓住评弹的根。好的评弹艺人,高超的说书技巧和扎实的文化修养缺一不可,这就必须经历十年乃至更久的历练,因此在评弹传承方面,要久久为功,不能急于一时。要加大对评弹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喜欢评弹、“真爱”评弹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要不拘一格搭建平台,让观众和表演者、本土和外界、不同层次的表演者之间加强交流,促进艺术水平的提升;要在创新创作上给予足够的空间,鼓励评弹创作突破传统,创作出更多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新生剧目。
愿“江南第一书码头”的评书声,越来越响亮,为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更添江南文化的独特气韵。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