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人生在声声唢呐中演绎

由小何于2022-05-27整理

在通辽市,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艺术的追梦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追求音乐梦想上,不但把民族吹管乐表现到极致,还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倾注了心血,他就是唢呐演奏大师王世良老先生。

追梦:天赋使然 少有所钟

王世良先生1943年出生在通辽市余粮堡镇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通辽市第五中学教师,良好的家教使他从小受到文化熏陶。王世良读中学时就酷爱音乐,对竹笛演奏情有独钟。那时,追求音乐已经成为他的梦想。他在完成文化课的同时,每天花费几小时苦练竹笛演奏。班主任蔡玉海老师不断鼓励他勤学苦练,多多上台,极力推荐王世良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1960年夏季,年仅16岁的王世良在哲里木盟一次文艺汇演上,演奏的三首笛子独奏曲《放风筝》《喜相逢》《黄莺亮翅》荣获哲里木盟文化局云曙碧大奖。这份荣誉让他感到肩上有了重任,也增强了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信心。

圆梦:舞台广显 技艺渐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世良经常在各种文艺演出中演奏竹笛并获得大奖,引起了通辽市文化艺术界的关注。1960年,通辽市成立文工团,王世良被选入文工团担任竹笛演奏员,王世良如虎添翼,每天苦练基本功,演奏水平逐渐提高,成为团里优秀的器乐演奏员。

1962年,通辽市成立了二人转剧团,王世良调入二人转剧团开始学习唢呐,师从唢呐演奏大师张洪印。王世良有深厚的竹笛演奏功底,加之他勤奋苦练,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唢呐的演奏技能,出色地完成二人转的伴奏任务。1963年,盟歌舞团排练歌剧《刘三姐》,需要竹笛伴奏,王老被借调到盟歌舞团。借调一年多之后,王世良又回到二人转剧团专攻唢呐演奏技能。王世良先后掌握了《马前泼水》《西厢听琴》《回杯记》等百余首传统二人转曲目,唢呐演奏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守梦:逆境存真 不忘初心

后来,通辽市二人转剧团被解散,包括王世良在内的一些优秀的演员、演奏员均分配到了通辽市各个单位。王世良分配到通辽市第一建工程公司木工车间学起了木工。

在木工车间,王世良开始了新的技能学习,跟着师傅学习木工。木工手艺要求做出来的成品细致、结实,工艺考究,王世良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快就成为通辽小有名气的“木匠”,在完成本单位本职工作之外,经常帮忙给亲朋好友“打家具”。王世良在哲一建一干就是13年。尽管如此,王世良还是把唢呐演奏作为终身职业爱好,不管多么忙,每天都要把唢呐操起来吹上一段,也经常为社会及有关企事业单位举办的秧歌和演出伴奏。王世良多次自费前往河北省学习,向河北省昌、滦、乐、卢龙、福宁、迁南等地人学习欢快的秧歌曲调风格,他把河北省的秧歌曲调移植到了东北秧歌曲中,一改那种慢板、原始的秧歌曲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创新民族吹管乐和传统秧歌曲目做出了突出贡献。

放梦:颂歌时代 老树绽枝

1989年,文艺团体陆续恢复建制,王世良又回到了二人转剧团。不久通辽吉剧团、京评剧团、二人转剧团三个团体合并为通辽戏曲剧团,王世良除了在团里排练演出之外,还不忘培养后起之秀,把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后人。

1992年,国际秧歌节在沈阳举办,一些秧歌爱好者自发组成了秧歌队代表通辽市参赛,王世良带领自己的学生邢艳杰、闫福真一同参加前往吹奏,通辽秧歌队在这次国际秧歌节中展露了锋芒。1994年,王世良与齐振福参加天津黄崖关长城第三届全国中老年秧歌艺术节,二人演奏的唢呐曲荣获唢呐演奏一等奖。

2003年,王世良先生光荣退休。退休之后风采依然,经常活跃在二人转舞台和秧歌汇演等文艺活动现场。如今,王老已经80高龄,唢呐演奏的气息依然十足,在文艺演出伴奏时仍然音正气足,那激越的唢呐声,让演员们情绪高昂,让秧歌爱好者们神采飞扬。

王老的唢呐声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深刻记忆,唢呐艺术必将常青于我们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