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渊:感谢这个时代,让更多人听到唢呐新作

由橘子猫于2022-11-21整理

10月29日晚,北京民族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第四届“新锐”系列音乐会《后浪》,多位新锐演奏家先后登台。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特邀嘉宾、唢呐演奏家张倩渊首演的新作品《焦桐丹心》,该作品由她特别委约雷焕然创作。作为“金钟奖”金奖、“文华奖”金奖获得者,张倩渊一直希望自己能为唢呐这件乐器留下更多作品,“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新作品首演的画面能够留存,并且通过网络让更多人听到它。”

红色主题的唢呐作品

在过往的演出中,张倩渊发现专为唢呐创作的主旋律作品十分匮乏。“有时在一些演出中,为了能够扣上整场音乐会的主题,导演会希望我在演奏其他唢呐作品中加上一句《十送红军》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最有代表性的旋律。”现有的唢呐作品不是移植传唱度较高的歌曲,就是将作曲家为其他乐器创作的作品改成唢呐版。“演奏得比较多的作品是《红军哥哥回来了》。这原本是一首板胡作品,后来被改编成二胡、小提琴、唢呐等器乐作品。”张倩渊希望能有更多了解唢呐的作曲家为唢呐创作新作品,于是她想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好友雷焕然。

张倩渊:感谢这个时代,让更多人听到唢呐新作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初一时,雷焕然在读附小六年级。”张倩渊回忆,两个人一个学唢呐,一个学古筝,相仿的年纪和民乐学习者的身份,让她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雷焕然在演奏之余开始学习作曲,从古筝作品开始,逐渐编配、创作了不少民乐作品。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雷焕然不仅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同时还是驻团作曲。

前些年,雷焕然为古筝、唢呐、电吉他、架子鼓创作了一部作品《飒》,其后又有了乐队版。这部作品不仅节奏欢快,还极富激情。在台上演出《飒》时,张倩渊的唢呐演奏极具感染力,让人一下子就能迷上唢呐和她的演奏。由于备受好评,中央电视台的《风华国乐》节目也专门邀请张倩渊去演奏了这部作品。

《飒》的成功,让雷焕然开始对唢呐更有兴趣。此次《焦桐丹心》是她创作的第三首唢呐作品。雷焕然介绍,“当时在为作品寻找创作方向时,全国正在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活动。河南本身也是戏曲之乡,可以挖掘的戏曲音乐素材很丰富。”于是雷焕然和张倩渊一拍即合,决定创作一首纪念河南兰考县书记焦裕禄的作品。

好作品要走心

张倩渊:感谢这个时代,让更多人听到唢呐新作

为了创作好这部作品,雷焕然找了很多文学、影视资料,对焦裕禄进行深入了解。她希望这部作品不是用歌颂的方式表达对焦裕禄的缅怀,而是发自心底地把焦裕禄无私奉献的事迹用音乐的方式带给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在《焦桐丹心》中,雷焕然大量运用了包括河南豫剧在内的地方音乐元素。“豫剧高亢、激烈,与唢呐的气质比较相符。”在表现焦裕禄与病魔做斗争的场景时,雷焕然在作品中融合了豫剧《铡美案》的音乐元素,“豫剧《铡美案》是具有群众基础的作品,其中表现正邪对抗的音乐元素与《焦桐丹心》中要表达的情绪有共通之处。”同时,作品也运用了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形式,整个交响乐队快速行进之时,唢呐在其上自由而深情地奏出。

作品首版创作完成后,张倩渊对其进行了修订,让不同段落间的衔接更加紧凑。之后,两个人又将慢板段落扩充,在原本16个小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6个小节,让作品最感人的部分持续更久。演奏这部作品时,张倩渊共使用了传统高中低三支唢呐。引子部分是号角式的音调,这时她使用的是C调中音唢呐,即便是高音也带有浑厚的感觉,与焦裕禄的人物形象吻合。抒情的慢板段落,她使用传统大G调低音唢呐,这支唢呐声音浑厚,能把情感表达得更加真挚。当作品表现焦裕禄身患癌症仍带领人民与自然灾害做斗争时,张倩渊使用了D调高音唢呐,高亢的声音直指内心,更能表现作品此处在情绪上的宣泄。

为了让作品能够在技术、情感上都禁得住推敲,多轮修改后,张倩渊找到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秦文琛,请他对作品提些建议。秦文琛认真看了作品总谱,给雷焕然打了两个小时的电话,肯定了作品中的优点,也提出了修改建议。如作品开头部分,通过用气声演奏模拟了风沙的颗粒感。“秦老师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但只在开头部分使用了一次,可以在后面多出现几次,有所呼应。”雷焕然表示,秦文琛细致的讲解让她收获很大,“能够得到秦老师的指导格外荣幸,也对我之后的创作有所帮助。”雷焕然对作品又进行了修改,最后在首演中呈现的效果,她和张倩渊都很满意。

“首演当晚,《焦桐丹心》是上半场的最后一个作品。当中场休息时,我在后台看到一位吹竹笛的女孩子和另外两位演奏员都在擦眼泪。”这让张倩渊很感动,“职业乐团的乐手演奏过大量优秀作品。《焦桐丹心》能够打动他们,我觉得也是对这部作品的一种肯定。”

唢呐在脱胎换骨

“可能是源于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唢呐的声音大、张力大,唢呐音乐更能直击年轻人的心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这件乐器有了共鸣。”的确如张倩渊所说,最近几年,在各类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唢呐”,你会看到很多年轻人在演奏这件乐器,也有很多网友制作了各种唢呐作品相关的视频。这让张倩渊的使命感更强了。

2016年电影《百鸟朝凤》上映,给唢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肖江虹的小说《百鸟朝凤》描写了两代唢呐艺人以及唢呐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化的挤压下正逐渐消亡的过程。小说发表后被导演吴天明相中,拍成电影。作为《百鸟朝凤》第三代传承者,张倩渊切身体会到电影上映后这首唢呐作品的演出频率明显更高了。张倩渊说,“很感谢肖老师能在他的小说中选择唢呐这件乐器来表达‘传承’这个主题。他和吴天明导演给了唢呐一个平台,让更多人被唢呐的声音、唢呐背后承载的传承所感动,让唢呐有了更多机会在音乐会上与观众相遇。”

张倩渊表示,“唢呐是丝绸之路上的舶来品,传到中国后,却成为最接地气的民族乐器。这足以证明唢呐这件乐器与人性相同,它能够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奏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洋为中用、中国文化包容性的最好证明。”在互联网时代,张倩渊也通过网络手段推广唢呐。在抖音上,她拥有9万多粉丝,她会在网络上分享一些更具学术性的唢呐作品,也会进行公益唢呐教学直播。今年,她还举行了两场“丝路唢呐”张倩渊独奏音乐会,演奏之外,她会在台上介绍唢呐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作品导赏。“希望以《百鸟朝凤》为契机,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听一场唢呐音乐会,让他们对唢呐以及唢呐作品有所了解。”

本月25日,张倩渊将带着“丝路唢呐”独奏音乐会前往厦门。她希望把这场音乐会带去更多的城市,让更多观众通过线上、线下听到唢呐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