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葫芦丝花舌音技巧探析

由茯苓于2022-05-24整理

从近二十年来葫芦丝艺术发展的脉络看,其中有一条“主脉”,就是演奏技巧(严格地说是吹奏技巧)的丰富化、多样化,究其原因,无疑是音乐创作的繁荣。

音乐风格的扩展和人们对演奏技巧的移植运用,这种情况很多人持有三种态度。

一是保守态度,认为移植、借鉴其它乐器的技巧破坏了葫芦丝原有的音乐风格。

二是开放态度,认为葫芦丝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风格多样化、技巧丰富化是必由之路。

三是中庸态度,也就是前两种观点都坚持。暂且不论孰对孰错,这属于音乐美学的问题,既然葫芦丝演奏技巧多样化已成事实,那么我们仍然需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对这些技巧进行辨析和运用,而不是盲目的坚持“拿来就用主义”,本文以花舌为例。

一、关于“花舌”

很多葫芦丝教材(包括各种吹管乐教材)将花舌成为“嘟噜”、“打嘟噜”,这是民间的一种形象性说法。实际上,花舌并不是吹管乐的技巧,而是一种语音发音方法,在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德语等语言中,都有着“花舌”特征的语音发音。具体怎么解释,我就不展开说了。(我说过,对葫芦丝音乐及其文化的研究要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因为这能够解决很多我们未知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二、花舌的根本属性

花舌的根本属性就是颤音,也就是以气息为基础、以“舌”为主要活动载体和阻气部位形成的颤音。

三、花舌的三种类型

(一)齿龈颤音

又称为舌尖颤音,在葫芦丝上最为常用的颤音。以舌尖、齿龈构成阻气,形成舌尖颤动。

(二)小舌颤音

指的是通过运用气流冲击“小舌头”,学名叫作悬雍垂,在打开口腔的情况下,发出”he”的音,形成小舌头颤动。

(三)大舌颤音

又称为舌颤音,指的是以舌根为支撑,带动舌头整体前后颤动,这种技巧是吹管乐器的特色技巧,在音乐中起到烘托情感气氛的作用。

四、三种花舌在葫芦丝上的运用

(一)齿龈颤音适合在中音re、dol、低音si、la、sol上运用(筒音作sol)

(二)中音sol、la或者高音dol(宽音域)等适合运用小舌颤音;中音mi可用齿龈颤音,也可用小舌颤音;

(三)舌颤音在长乐句中,尤其是抒情强烈的乐句上运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