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响的发展史

由咖喱麦兜于2022-03-16整理

方响,又称方晌、铜。始于南北朝梁代(502—557)。《旧唐书·音乐志》:“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方响。以铁为之,修八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板),倚于架上以代钟磬。”又据唐方干《新安殷明府家乐方响》:“葛溪铁片梨园调,耳底丁东十六声”;唐牛殳《方响歌》:“长短参差十六片,敲击宫商无不遍”。另据《周正乐》记载:“西凉清乐方响,一架十六枚,具黄钟、大吕二均声。”

方响的发展史

由史载可知:方响是由十六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铁板、铜片或玉片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两层悬挂,用小铁锤敲击。用于宫廷燕乐。

唐代曾涌现出马仙期、吴缤等方响演奏家。唐代诗人杜牧、钱起、雍陶、陆龟蒙等都留下了诵方响的诗篇。宋代,方响渐少使用。现仅上海今虞琴社合奏古乐时偶用,濒于失传境地。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在参阅古代文献和残存的唯一方响(发音板锻铁制成)基础上研制成功新型的四十三音方响,发音板用六十号钢板制作,上面为长方形,下面有突出的三角形出音点。分两排,按七声音阶序列排列于金属架上。音域g1—g4。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制成五十一音方响。音板采用十二平均律双音阶排列法,上列为#c调音阶,下列为c调音阶,音域f—c4。琴架可升降或转动,便于水平或竖立演奏,并设有制音装置和共鸣筒。可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已正式列入民族乐队编制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