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所忌——三俗

由chen于2022-05-26整理

浩瀚的中华文化历史星河之中,琴史作为最古老的明星之一,至今依旧散发着璀璨耀眼的光芒。最辉煌时期,古代士大夫将琴看作圣物,视弹琴则为庄重、严肃之举。

故此,弹琴方面有着各式各样的要求与规矩,一方面主要是先人们在古琴学习中归纳出的问题,以及长期实践弹奏过程中积累、总结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对弹琴之人自身提出的要求。

古琴的所忌——三俗

俗一:心中无德

德指品德,即琴人的人格修养。品德不够、修养不足的人没有安详清净的气质,易受制于世俗炎嚣,难体琴道。若要弹琴,多为粗俗浮躁之声,而琴自然也就成了俗琴。

艺术不同于技术,科研技术所研究的成果,大都与自身品德无太多关联;艺术境界的高低则与“德”和“艺”休戚相关。

俗二:口上无髯

意思并不是说不长胡子就不适合弹琴,而是弹琴适宜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幼稚且缺乏生活经验的人,难以对琴道有深入的理解。若要弹琴,大多是图个热闹、听个音响,不识其中意趣的弹琴当然是俗琴。

古琴与其他琴类不同,钢琴、提琴类想早有所成需要坚实的童子功,而且现下青年大师辈出,像李云迪、朗朗等演奏家多已青出于蓝胜于蓝;古琴并非完全如此,从小喜爱弹琴,饱览琴书,成人后再学琴也不是不可,半路出家而后有成就的琴家就有:少习琵琶的天津琴家李凤云先生、先习扬琴,后学古琴的四川琴家戴茹等等。但是现今古琴年轻的大师少有,琴坛公认大师龚一、李祥霆等均已过花甲之年。

俗三:腹内无墨

我国传统当中常以腹中“墨水”表示文化的多少,而这里也指没有学问的人。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的人大多没有能力理解琴道,多会把雅乐搞成粗俗的声响,结果就也是俗琴。

自古以来中国的乐器众多,但唯有古琴文化博大精深,被称为“琴学”。其音色更有“四善(苍、松、脆、滑)”、“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之说,字字精练,无学问又该何以理解。

按照传统说法,因为武士凶戾粗犷,商贾利欲悭贪,优伶庸俗艳媚以求娱人,百工不免粗俗,上述的三俗对应的人群是“武士、商贾、优伶、百工”等。

现代社会局势变化,这样的说法便不再适用了,体育运动普及,习武之人不都是凶戾粗犷者;经济社会发展,人人皆可商业化,不可说从商者都是利欲悭贪者;如今的演艺业和旧社会优伶的性质已不完全相同,也就不能说都是以庸俗艳媚取悦于人;现代义务教育普及,百工的文化程度也在提高,自然不都是粗俗者。

21世纪的今天,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不再是只有少数人可学的特殊文化,但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群的乐器。琴有所宜,有所忌,对群体的文化要求较高,也是琴学有别于其他通俗文化的明显特征之一。

而琴有“不妄传之说”则表明琴学老师对收徒标准的把关较严格,是为学者后续琴境的提升做考虑,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