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演奏中吐音是基本的技法,很多初学者把控起来总是有一些困扰的小问题,所以今天我在做一次总结,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练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具体内容如下。
吐音,又名“舌吐音”,是靠舌头在气息的控制下发出“吐”或“苦”的声音,在技法标示上记为“T”和“K”,吐音使音符具有颗粒性的表现力,在葫芦丝的演奏中吐音的训练是三大基本功之一,因此要吹好葫芦丝,吐音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在葫芦丝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常把吐音方法理解的甚为简单,其实不同的乐器所用的吐音方法是不同的。吐音主要是靠气息的冲击,通过舌头发出“TK”得声音,这就有一个发音振动问题,是舌头整个部分发音还是舌尖发音,可以做一个实验,如果整个舌头在震动发音,发出的吐音听上去很笨拙,不灵巧。靠舌尖发出的吐音短促有力,颗粒性强。
吐音的效果主要由舌头的运动形成的,舌头运动的频率与力量决定吐音的快慢与力度。舌头运动的动作越小,来回伸缩的行程越短,吐音的速度也就越快。吹奏一般双吐音,口念的字音是“吐、苦”。由吐音转至苦音时,舌头动作的差异与行程都较大,这样的念字方法虽然发音力度较大,但速度不够快,也容易造成舌头的疲劳。
所以,吹奏快速吐音时,口念的字应该改为“嘟咕”,由于这两个字的念音动作相近,力量向前,舌头动作小,来回伸缩的行程短,所以舌头动作极快,所发出的吐音速度也相应极快。同时吹奏吐音时还要注意舌头、口风及双颊的配合,双颊要适当向中间收,唇部配合舌头的念字动作稍向前撅,口风一定要精细。用这样的方法吹出的快速吐音,既轻快、又干净,并且具有颗粒感,同时舌头也不易疲劳。
葫芦丝属于闭口吹奏乐器,因此用舌尖发音有以下几个优点:
1、葫芦丝讲究轻柔的美感,舌尖发出的吐音明亮、轻巧;
2、在演奏乐曲的快板部分时,舌尖发出的吐音能够配合上速度的变化。
还有一点,怎样使舌尖吐音更完美,方法是什么,笔者的体会是,将发出气息的力量集中于舌尖部位,同时发出“吐”的音,但是在运用气息是要控制好强弱,强则音量太大,弱则吐音不清晰,甚至出现“咕”音,所以在运用吐音时气息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双吐被认为是葫芦丝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双吐主要运用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性中,发音是“TKTK”,“T”是强音,“K”是弱音,讲究强弱交替,双吐音多用于快板乐段中,学习双吐音不能操之过急,掌握好演奏方法,多加联系,要持之以恒才能够掌握。三吐音是单吐音与双吐音的叠加,主要运用在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中,练习方法和双吐音一样,也要掌握好清晰度和速度。
因此,吐音技巧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训练出来的,要掌握好演奏方法,每天都要加强练习,才能把吐音练习好。
吐音的模拟汉字发音在民族管乐教材中,尤其是竹笛教材或教学中,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法,有“吐苦”、“的格”、“特可”、“嘟咕”、还有英文字母“TK”等等的发音为吐音舌运动模拟音。这些表述与演奏的实际效果也各有千秋,先不论哪种是最正确的、最权威的,而是需要对它他各自的吐音舌运动模拟发音的动作有一个较为详细、科学的分析,了解各种动作的舌运动幅度、力度、发音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以分别合理的运用到葫芦丝、巴乌的演奏中。
从我本人的实践与体验来说,吐音的强度、幅度大概可以归为以下三种:
一、吐音训练的初期,为了训练舌的力度,可以“吐”“苦”来多练,在实际演奏中,舌尖运动位置较靠前,舌根运动的位置较靠后,爆发力强,气流速度快,发音较为饱满、结实,能起到强化训练的效果。同时舌头运动幅度也较大,因此舌头较容易产生疲劳,而且发音时容易带动唇肌联动,控制不好人影响到口形口风(在葫芦丝与竹笛演奏中比较明显)。
二、吐音模拟发音为“的格”时,舌尖位置较“吐”靠后一些,舌根位置又较“苦”靠前一点,爆发有力,发音也较为饱满,舌头的运动幅度相对“吐”“苦”要小,唇肌也较为松驰。
三、吐音模拟发音为“嘟”“咕”时,舌尖位置较以上两种更靠后,舌根位置也更为靠前,即与以上两种舌运动相比较,“嘟”“咕”的舌头动作幅度最小,不易疲劳,但爆发力弱,音头的强调力度也相对较小。
应用中针对舌运动幅度与吐音力度酎情使用,如演奏顿音、断吐或需要强调音头的时候,应该用第一种或第二种较为理想;在快速连续双吐时,既要求吐音音头明显、清晰,又要求连贯、快速、均匀,这时运用第二种更为合适;在连线内的音或是大连线内套有小连线的情况下,小连线的第一个音就应该强调一下,但力度上又要与前面吐音有所区别,因此,这里适合用第三种力度较弱的吐音方法。
演奏吐音时应该避免鼓腮和面部肌肉的颤动,舌头的运动也不能被观众察觉,表情应该自然、大方。
吐音的舌运动幅度大小、强弱效果运用应该根据乐曲需要来设计,并非千篇一律或一成不变的,而需灵活运用。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葫芦丝演奏吐音轻快的技巧以及练习曲大全
葫芦丝演奏中吐音是基本的技法,很多初学者把控起来总是有一些困扰的小问题,所以今天我在做一次总结,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练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具体内容如下。
吐音,又名“舌吐音”,是靠舌头在气息的控制下发出“吐”或“苦”的声音,在技法标示上记为“T”和“K”,吐音使音符具有颗粒性的表现力,在葫芦丝的演奏中吐音的训练是三大基本功之一,因此要吹好葫芦丝,吐音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在葫芦丝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常把吐音方法理解的甚为简单,其实不同的乐器所用的吐音方法是不同的。吐音主要是靠气息的冲击,通过舌头发出“TK”得声音,这就有一个发音振动问题,是舌头整个部分发音还是舌尖发音,可以做一个实验,如果整个舌头在震动发音,发出的吐音听上去很笨拙,不灵巧。靠舌尖发出的吐音短促有力,颗粒性强。
吐音的效果主要由舌头的运动形成的,舌头运动的频率与力量决定吐音的快慢与力度。舌头运动的动作越小,来回伸缩的行程越短,吐音的速度也就越快。吹奏一般双吐音,口念的字音是“吐、苦”。由吐音转至苦音时,舌头动作的差异与行程都较大,这样的念字方法虽然发音力度较大,但速度不够快,也容易造成舌头的疲劳。
所以,吹奏快速吐音时,口念的字应该改为“嘟咕”,由于这两个字的念音动作相近,力量向前,舌头动作小,来回伸缩的行程短,所以舌头动作极快,所发出的吐音速度也相应极快。同时吹奏吐音时还要注意舌头、口风及双颊的配合,双颊要适当向中间收,唇部配合舌头的念字动作稍向前撅,口风一定要精细。用这样的方法吹出的快速吐音,既轻快、又干净,并且具有颗粒感,同时舌头也不易疲劳。
葫芦丝属于闭口吹奏乐器,因此用舌尖发音有以下几个优点:
1、葫芦丝讲究轻柔的美感,舌尖发出的吐音明亮、轻巧;
2、在演奏乐曲的快板部分时,舌尖发出的吐音能够配合上速度的变化。
还有一点,怎样使舌尖吐音更完美,方法是什么,笔者的体会是,将发出气息的力量集中于舌尖部位,同时发出“吐”的音,但是在运用气息是要控制好强弱,强则音量太大,弱则吐音不清晰,甚至出现“咕”音,所以在运用吐音时气息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双吐被认为是葫芦丝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双吐主要运用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性中,发音是“TKTK”,“T”是强音,“K”是弱音,讲究强弱交替,双吐音多用于快板乐段中,学习双吐音不能操之过急,掌握好演奏方法,多加联系,要持之以恒才能够掌握。三吐音是单吐音与双吐音的叠加,主要运用在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中,练习方法和双吐音一样,也要掌握好清晰度和速度。
因此,吐音技巧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训练出来的,要掌握好演奏方法,每天都要加强练习,才能把吐音练习好。
吐音的模拟汉字发音在民族管乐教材中,尤其是竹笛教材或教学中,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法,有“吐苦”、“的格”、“特可”、“嘟咕”、还有英文字母“TK”等等的发音为吐音舌运动模拟音。这些表述与演奏的实际效果也各有千秋,先不论哪种是最正确的、最权威的,而是需要对它他各自的吐音舌运动模拟发音的动作有一个较为详细、科学的分析,了解各种动作的舌运动幅度、力度、发音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以分别合理的运用到葫芦丝、巴乌的演奏中。
从我本人的实践与体验来说,吐音的强度、幅度大概可以归为以下三种:
一、吐音训练的初期,为了训练舌的力度,可以“吐”“苦”来多练,在实际演奏中,舌尖运动位置较靠前,舌根运动的位置较靠后,爆发力强,气流速度快,发音较为饱满、结实,能起到强化训练的效果。同时舌头运动幅度也较大,因此舌头较容易产生疲劳,而且发音时容易带动唇肌联动,控制不好人影响到口形口风(在葫芦丝与竹笛演奏中比较明显)。
二、吐音模拟发音为“的格”时,舌尖位置较“吐”靠后一些,舌根位置又较“苦”靠前一点,爆发有力,发音也较为饱满,舌头的运动幅度相对“吐”“苦”要小,唇肌也较为松驰。
三、吐音模拟发音为“嘟”“咕”时,舌尖位置较以上两种更靠后,舌根位置也更为靠前,即与以上两种舌运动相比较,“嘟”“咕”的舌头动作幅度最小,不易疲劳,但爆发力弱,音头的强调力度也相对较小。
应用中针对舌运动幅度与吐音力度酎情使用,如演奏顿音、断吐或需要强调音头的时候,应该用第一种或第二种较为理想;在快速连续双吐时,既要求吐音音头明显、清晰,又要求连贯、快速、均匀,这时运用第二种更为合适;在连线内的音或是大连线内套有小连线的情况下,小连线的第一个音就应该强调一下,但力度上又要与前面吐音有所区别,因此,这里适合用第三种力度较弱的吐音方法。
演奏吐音时应该避免鼓腮和面部肌肉的颤动,舌头的运动也不能被观众察觉,表情应该自然、大方。
吐音的舌运动幅度大小、强弱效果运用应该根据乐曲需要来设计,并非千篇一律或一成不变的,而需灵活运用。
练习曲大全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