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传承非遗乐器 芦笙

由赵锦辛于2022-05-27整理

“事事皆入歌,处处均有笙乐”,芦笙是苗族传统而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伴随着苗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苗族节日里,空明嘹亮、气势磅礴的芦笙合奏穿越森林,响彻山谷,这是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古老传唱,动人心魄……

深山里传承非遗乐器 芦笙

在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敖里村,有一位坚持制作芦笙几十年的传承人——吴老郎,现已59岁。

从江县丙妹镇的山间,树木苍翠,微风习习,生命之气充斥在这山峦之中。刚到敖里村,见到吴老郎身着民族服装,腰间挂着砍材刀,手拿着一把苦竹,原来这是吴老郎一早去竹林里收集回来准备制作芦笙的重要材料。吴老郎是土生土长的敖里村苗族人,因家里祖祖辈辈都制作芦笙,吴老郎从小对于芦笙就有着极大的兴趣。在父亲的指导下,吴老郎一点一点学习制作芦笙,技艺日益精湛。同时,吴老郎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使其制作的芦笙在音调上比传统芦笙更准确,造型更美观,深受当地苗族同胞的喜爱。随着口碑的建立,他也成了从江县远近闻名的芦笙师傅。

吴老郎家住敖里村的小山坡上,四周竹林环抱。平日里他就在一楼的自建台制作芦笙,恍恍惚惚便是几十年。芦笙的制作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组成,从选料到制作、打磨、装饰等每一道工艺都决定着芦笙的音色好坏,声音是否响亮悦耳。笙斗用松木或杉木制作,中间剖开,掏空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用树皮或细蔑箍五圈以防裂开,细端插一竹管吹嘴,笙斗斜插两排笙管,笙管用细而长的苦竹制作,一般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芦笙的规格不同,管短者30厘米,长者可达二至三米。笙管穿过笙斗有一节外露,下端堵塞不通,管上端开一出音孔,靠近笙斗处开一按音孔,入斗处镶有铜制簧片。黔东南的芦笙,其主要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竹制共鸣筒或用竹蔑片摺成漏斗形小喇叭,各笙管上段束扎在一起,系彩绸条为饰。芦笙演奏时,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管孔,口含吹嘴,吹吸均可发音。运用气息和舌尖动作变化,奏出各种颤音和震音,有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

深山里传承非遗乐器 芦笙

临近花甲之年,吴老郎将芦笙制作这门传统技艺传承给他的儿子吴飞福。吴飞福学习技艺的同时注重宣传,与父亲吴老郎在网络平台展示芦笙作品,给网友讲解苗族传统乐器的制作故事。吴老郎感叹道:“制作芦笙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我们每一代人都要坚持这门技艺。”

深山里传承非遗乐器 芦笙

现如今,像吴老郎这样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也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而随着政府对芦笙、苗笛等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保护及利用,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提高苗族文化知名度,使当地旅游业得以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传统芦笙制作技艺也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