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毗邻缅甸的被称为“秘境临沧”的边境线上,连绵起伏的山峦下,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坐落着一个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彝族小村落。小时候,看着中国地图,我总会与兄弟姐妹开玩笑说,世界上最小的地方在中国,中国最小的地方在云南,云南最小的地方在临沧市凤庆县,凤庆县最小的地方就是腰街彝族乡。尽管故乡如此之小,但在这里生活的点滴,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而在纷繁的回忆中,总会有唢呐的身影。过去每逢村子里办婚事与丧事,都会响起声声唢呐,一喜一悲,调子就从小、中、大的铜质唢呐中吹出。
结婚,在彝族人的观念里是传宗接代的大事儿。每逢婚嫁,办喜事儿的人家都必带上烟酒、糖果,很正式地去邀请吹唢呐的艺人。因为吹唢呐是力气活,婚礼当天需要吹奏一整天,所以,一般需要两位艺人搭档,交替吹奏。
记忆里,新娘的嫁妆都是红色的,红红的衣服、红红的木箱、红红的被褥……将清晨的新娘家衬托得喜气洋洋。婚礼是从出嫁的新娘家开始的。在隆重热闹的流水席间,拴着红布的唢呐就已经吹响了,清亮的声音伴着慢慢爬上山顶洒向村寨的阳光,欢快地融进邻里相帮的闲聊与袅袅炊烟中。
新娘离家前,唢呐艺人吹的是小唢呐,吹奏出来的调子简单,节奏简洁明快,透着干净的愉悦之感,让人有一种跟着节奏扭动身体的冲动。当择定的吉时一到,新娘便打着一把红伞,脖子上挂着一块“照妖镜”前往新郎家。这时,新郎家已经做好了吹奏中号唢呐的准备。中号唢呐有着长达两米的细长吹奏管,其声音更为高亢清丽。当新郎家的人远远地望见山间小道上,新娘家红红的队伍出现时,中号唢呐就便早早地应和着响起,似在迎接新娘,也似在提醒接亲的新郎家做好准备。新娘踩着松叶针跨过火盆,进入婚房的过程中,用中号唢呐吹奏出的乐声一直伴随着,它的调子比小号唢呐更绵长,像是在展望婚后的生活,平静而又顺其自然。
太阳慢慢往西退去,乡间路上的牛羊伴着铃声,心满意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新郎家吃流水席的客人越来越多。这时,形状如一只水桶的大号唢呐响起,声音低沉浑厚,像古时出征的号角声,也似惊雷,在呼唤激情与生命。
当夜幕垂下地平线时,新郎家的院子里燃起篝火,开始彝族人最喜爱的“打歌”(围成圈子边唱边跳)与“对调”(一般男方主动先唱,女方根据男方所唱内容,字数相同且押韵地进行对唱,所唱的内容大多为男女之间的情爱),这时伴奏的主角则是笛子、口弦与芦笙。吹唢呐的艺人悄然退场,加入到“打歌”“对调”的狂欢中,并在酒足饭饱后满足地庆贺着,直到第二天红色晨霞出现才算结束。
红色娇羞的脸庞、红红的嫁妆、浓浓的菜饭香味、穿插其间的乡情,加上调子不多但能够唤起诸多情绪的唢呐声,构成了彝家热情奔放又纯朴的婚礼仪式。
而今,只有在梦里,才能听到唢呐声中蕴含的质朴真诚。梦里,故乡在一片暖洋洋的红色里,小孩子们嚷着“要看新娘子”……
有生就必有死,这是彝族人的对待生命时直观豁达的态度。每逢家里有丧葬时,无论多么悲痛,主人家也必带上烟酒或糖果,正式邀请唢呐艺人在出殡当天吹奏一整天。
在隆重悲痛的丧礼中,所吹的是拴有白布的大号唢呐。调子低沉哀怨,像是一曲“喊魂曲”,应和着亲人的悲鸣与哭泣,呼喊着逝去的亲人回来。待到黑色的棺木被八个人抬往墓地时,大号唢呐一路在前带队,遇水逢桥必吹,像是在开路,又像在引导亡魂归来。下葬时,大号唢呐声一直不间断地吹响,直到一座新坟立起,才算是完成告别仪式。大号唢呐声的停歇,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家人已经尽孝了。
在唢呐不知何时悄然退场的日子里,故乡的新娘家开始把轿车当作嫁妆。往日在山梁上出现的红红的嫁妆,已经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乡人才会偶尔去追忆。现在,举办西式婚礼仪式的人家越来越多,但敬天地、敬祖先、“打歌”“对调”等婚礼中的重头戏还保留了下来。
曾经盛行吹唢呐的很多地方,现在成为了相对安静的一角。在丧葬中,除了亲人切肤的悲痛外,就能树一座石碑以示缅怀与纪念,而引路的唢呐声早已停歇了,这或许就是故乡唢呐的“此一处前路茫茫,彼一方无所归依”。
唢呐,在凤庆彝族的悠久历史中,是一种民族生活的见证,也是沟通远古的工具。生活是艺术,艺术也是生活,但现代生活中,很多传统艺术消失得太过突然,一个没留神,它们就已经消失在匆匆的光阴里,任凭生老病死,欢乐悲喜。而今回乡,遇到曾经吹唢呐的艺人,我就会想到那拴满红布或白布的唢呐,以及在并不丰富的调子里蕴含的满满的用心。但现在的故乡,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滋味。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彝族唢呐里流淌出的喜悲
在滇西毗邻缅甸的被称为“秘境临沧”的边境线上,连绵起伏的山峦下,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坐落着一个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彝族小村落。小时候,看着中国地图,我总会与兄弟姐妹开玩笑说,世界上最小的地方在中国,中国最小的地方在云南,云南最小的地方在临沧市凤庆县,凤庆县最小的地方就是腰街彝族乡。尽管故乡如此之小,但在这里生活的点滴,随着岁月的变迁,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而在纷繁的回忆中,总会有唢呐的身影。过去每逢村子里办婚事与丧事,都会响起声声唢呐,一喜一悲,调子就从小、中、大的铜质唢呐中吹出。
婚礼中的唢呐声
结婚,在彝族人的观念里是传宗接代的大事儿。每逢婚嫁,办喜事儿的人家都必带上烟酒、糖果,很正式地去邀请吹唢呐的艺人。因为吹唢呐是力气活,婚礼当天需要吹奏一整天,所以,一般需要两位艺人搭档,交替吹奏。
记忆里,新娘的嫁妆都是红色的,红红的衣服、红红的木箱、红红的被褥……将清晨的新娘家衬托得喜气洋洋。婚礼是从出嫁的新娘家开始的。在隆重热闹的流水席间,拴着红布的唢呐就已经吹响了,清亮的声音伴着慢慢爬上山顶洒向村寨的阳光,欢快地融进邻里相帮的闲聊与袅袅炊烟中。
新娘离家前,唢呐艺人吹的是小唢呐,吹奏出来的调子简单,节奏简洁明快,透着干净的愉悦之感,让人有一种跟着节奏扭动身体的冲动。当择定的吉时一到,新娘便打着一把红伞,脖子上挂着一块“照妖镜”前往新郎家。这时,新郎家已经做好了吹奏中号唢呐的准备。中号唢呐有着长达两米的细长吹奏管,其声音更为高亢清丽。当新郎家的人远远地望见山间小道上,新娘家红红的队伍出现时,中号唢呐就便早早地应和着响起,似在迎接新娘,也似在提醒接亲的新郎家做好准备。新娘踩着松叶针跨过火盆,进入婚房的过程中,用中号唢呐吹奏出的乐声一直伴随着,它的调子比小号唢呐更绵长,像是在展望婚后的生活,平静而又顺其自然。
太阳慢慢往西退去,乡间路上的牛羊伴着铃声,心满意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新郎家吃流水席的客人越来越多。这时,形状如一只水桶的大号唢呐响起,声音低沉浑厚,像古时出征的号角声,也似惊雷,在呼唤激情与生命。
当夜幕垂下地平线时,新郎家的院子里燃起篝火,开始彝族人最喜爱的“打歌”(围成圈子边唱边跳)与“对调”(一般男方主动先唱,女方根据男方所唱内容,字数相同且押韵地进行对唱,所唱的内容大多为男女之间的情爱),这时伴奏的主角则是笛子、口弦与芦笙。吹唢呐的艺人悄然退场,加入到“打歌”“对调”的狂欢中,并在酒足饭饱后满足地庆贺着,直到第二天红色晨霞出现才算结束。
红色娇羞的脸庞、红红的嫁妆、浓浓的菜饭香味、穿插其间的乡情,加上调子不多但能够唤起诸多情绪的唢呐声,构成了彝家热情奔放又纯朴的婚礼仪式。
而今,只有在梦里,才能听到唢呐声中蕴含的质朴真诚。梦里,故乡在一片暖洋洋的红色里,小孩子们嚷着“要看新娘子”……
丧礼中的唢呐声
有生就必有死,这是彝族人的对待生命时直观豁达的态度。每逢家里有丧葬时,无论多么悲痛,主人家也必带上烟酒或糖果,正式邀请唢呐艺人在出殡当天吹奏一整天。
在隆重悲痛的丧礼中,所吹的是拴有白布的大号唢呐。调子低沉哀怨,像是一曲“喊魂曲”,应和着亲人的悲鸣与哭泣,呼喊着逝去的亲人回来。待到黑色的棺木被八个人抬往墓地时,大号唢呐一路在前带队,遇水逢桥必吹,像是在开路,又像在引导亡魂归来。下葬时,大号唢呐声一直不间断地吹响,直到一座新坟立起,才算是完成告别仪式。大号唢呐声的停歇,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家人已经尽孝了。
逐渐消失的唢呐
在唢呐不知何时悄然退场的日子里,故乡的新娘家开始把轿车当作嫁妆。往日在山梁上出现的红红的嫁妆,已经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乡人才会偶尔去追忆。现在,举办西式婚礼仪式的人家越来越多,但敬天地、敬祖先、“打歌”“对调”等婚礼中的重头戏还保留了下来。
曾经盛行吹唢呐的很多地方,现在成为了相对安静的一角。在丧葬中,除了亲人切肤的悲痛外,就能树一座石碑以示缅怀与纪念,而引路的唢呐声早已停歇了,这或许就是故乡唢呐的“此一处前路茫茫,彼一方无所归依”。
唢呐,在凤庆彝族的悠久历史中,是一种民族生活的见证,也是沟通远古的工具。生活是艺术,艺术也是生活,但现代生活中,很多传统艺术消失得太过突然,一个没留神,它们就已经消失在匆匆的光阴里,任凭生老病死,欢乐悲喜。而今回乡,遇到曾经吹唢呐的艺人,我就会想到那拴满红布或白布的唢呐,以及在并不丰富的调子里蕴含的满满的用心。但现在的故乡,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滋味。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